第175节

  郭英是军人,不得不从军事层面来考虑。
  “你且退下吧,容本都司思虑一二。”
  郭英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在常千里退下去之后不久,安全局千户顾云便被召入都司衙门,郭英将大商队的事说了个清楚,道:“此事重大,我们需要请示皇上。”
  顾云思考了下,道:“都司大人,此事请示很难,纵是动用飞鸽传信,也难保成功,距离太过遥远,而且此事涉及机密,一旦消息走漏,很可能会功败垂成,到时候没人可以承担起结果。”
  飞鸽传书,几百里内还好说,成功率高一些,但大同距离京师超过两千里,这个距离成功率就太低了。
  别以为鸽子点对点的单程传递就安全了,它也很可能“因公殉职”,没办法,无论是后世还是大明,打鸽子,吃鸽子的人一直都存在……
  “那就八百里加急!”
  郭英不敢擅自决定,咬牙道。
  顾云叹了一口气,道:“大人,往日八百里加急还好说,如今黄淮受灾,道路难行,驿站也荒废不少,打马去京师,来回耗费时间过长。明日便是中秋,过了九月,一旦起了风雪,商人未必愿意深入,若拖延至明年,朝廷的差事便完不成了。”
  “臣下建议,先准商人带队出关,让其在十月前至鄂嫩河、克鲁伦河寻找鞑靼主力,只有这样,商人才可更好完成使命。”
  郭英皱了皱眉,看着顾云,阴沉着脸道:“若是准其出关,以其货物之多,资敌过甚,一旦传入朝堂,你可知后果?”
  顾云肃然点头,道:“知道,所以在这之后,安全局会以最快速度禀告皇上。”
  郭英也清楚,时间拖延不得,九月出关,十月可察鞑靼大概,十一月与十二月蒙古部落休战,正是打探消息,听闻情况的好时候,再拖至明年开春,又是另一番形势。
  “既然如此,那就俱名吧。”
  郭英抗下了这份风险。
  顾云刚想离开,安全局小旗便递送来一份文书,打开一看,不由一愣。
  郭英接过顾云手中的文书看了一眼,脸色也有些错愕,不由问道:“羊毛?皇上为何要商人大量收购羊毛?”
  顾云摇了摇头,自己也不清楚。
  羊毛这东西,在大明又不值钱,也没见什么商人卖毛的啊……
  郭英一头雾水,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只好叹息道:“罢了,既然是皇上的安排,自有皇上的道理。你去见一见那八家晋商,告诉他们,大商队出关可以,但前提是带来大量的羊毛,记住了,是羊毛,要是他们敢牵着大批的羊回来,就别想入关了。”
  顾云知道这件事都司出面不合适,便带着疑惑离开了。
  郭英反复看着文书,怎么都想不通,皇上会开口要羊毛,这羊毛,它能干嘛?
  皇上还说,以三十斤羊毛一斤盐的价格收购,他到底知不知道,三斤盐在北地是可以换两头牛,五头羊的啊!
  扰乱市场,也没这个价吧……
  看来,大同今年要发不少盐引了。
  郭英疑惑,八大晋商也疑惑,但皇上的命令是清晰的,也是不容置疑的,既然如此,那就多带点盐上路吧。
  大量的骆驼、马匹驮着货物汇聚大同,这些货物与沈一元他们的货物清单不同,更多的是盐、茶叶、铁锅、丝绸等。
  精美陶瓷?
  人家就不需要那玩意,整天大草原上驰骋,时不时搬家的人,带陶瓷多不方便,也只有首领一级的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带多了也没人要。
  就在这群商人准备出关货物的时候,建文年的第一个中秋节到了。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秋,月饼旧事(二更)
  八月十五,中秋节。
  礼部侍郎陈性善上书,提议中秋佳节休沐二日,以顾全官员之人情,陪家眷共赏明月,阖家团圆。
  朱允炆见灾民安置基本稳妥,水患已解,朝廷内外并无大事,便吩咐各衙署留若干人值守,其他官员休沐两日。
  百官感动,齐呼皇上圣明。
  休息两天就感动了,这不是夸张,绝不是……
  说起来官员休假这个问题,那对于大明官吏而言,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满脸辛酸泪。
  先秦时期是不存在休假一说的,大家也都不上班,该种地的种地,该挖盐的挖盐,你偷懒也没人管着你,三天干活,两天睡觉,随你。
  对于那时候的官员而言,基本都是世卿世禄,世袭的,当官本身就是日常生活,过日子嘛,也没休假的概念。
  直至汉朝,官员出现了休假,名为“休沐”,官员可以干五天,休息一天,这待遇不错吧,比后世七日单休好多了……
  说起来“休沐”,这里的“沐”,它不是沐浴、洗澡的意思,“沐”的本意是洗头,也就是说,五天时间了,你该回家洗头了。
  这也可以理解,汉代官员住在宫衙里,总不能在宫衙里面洗头吧?
  那时候洗头可不是后世,扒拉两分钟能完事的,各个都是长发及腰,洗个头发,没个把时辰不行……
  五天头发打绺,发油了,回去好好洗洗,多少也是代表政府形象的人,收拾好了再回来上班。
  汉朝官员是幸福的,不仅五天一休沐,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开始过春节了,而且冬至、夏至也放假,甚至官员花钱还能买假期……
  到了唐代,官员就不需要住在衙门里了,下班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晚上回去也能洗头了,所以,洗头假也没必要存在了……
  可取消了休沐假之后,官员每天干活也累,朝廷一想,官员毕竟不是牲口,是需要休息的,于是设置了“旬假”。
  十天为一旬,即干十天,可以休息一天。
  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唐代官员的假期变少了,不如汉朝,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家虽然十天休一次,但节假日多啊……
  像是什么元正(元旦)、冬至,每人七天假。
  看看,黄金周早在大唐就出现了。
  除了这两个黄金周外,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放三天,这还不算,立春、立冬,这也可以休息。
  还有什么佛教节日、老子生日、孔子生日,也是可以放假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唐人至少能休息一百天,大唐事多不是没道理的,大家闲着没事干,只能找事做了……
  宋代更没得说,可以说是文人生活最舒坦的时代,假期更是繁多。
  《文昌杂录》中记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
  而且宋代地方官衙,腊月二十开始就放假,名为“封印”,至正月二十再来上班。人家过年放假一个月,哪里像后世,只有七天……
  元代,休假神马的,基本上就别想了,什么旬假、休沐,一律取消,让你们什么时候休息,那就什么时候休息,不喊休息,那你就干到死。
  但多多少少,元代还是给休息十几天的。
  可到了明代初期,朱元璋是个工作狂,连带着也希望自己的官员是工作狂,一年就三天假期:
  春节、冬至、自己的生日。
  简单,明了。
  朱元璋很满意,官员不干。
  这边闺女要出嫁,请一天假。
  老朱不准!
  那边孩子要办入学手续,请一天假。
  老朱还是不准。
  母亲病危,请一天假。
  老朱依旧不准。
  好嘛,整天干活,还加班熬夜,也不发加班费,老婆跑了都不知道,孩子怎么看都不像是自己的模样,这怎么行?
  闹腾了几年,朱元璋也看出问题来了,不得不退了一步,十二月开始放寒假,回家去吧,正月再来上班。
  一个月的寒假,缓解了朝臣与朱元璋的矛盾。
  但缓解,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朱允炆时期,官员的假期依旧很少,除了规定的春节、冬至、寒假,嗯,还有朱允炆的生日,新设置的国庆节外,也没固定休息日。
  朱允炆对于工作这回事,更重视效率,只要官员把事情办好了,办妥了,并不需要官员加班,甚至是官员请假这种事,都放手交给了内阁与吏部。
  中秋毕竟是团圆节,朱允炆也不打算忙碌政务,准备好好陪伴下家人。
  坤宁宫。
  朱允炆与马恩慧召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后宫宁妃、贤妃、淑妃,共度中秋。
  朱允熥可以称得上是一表人才,谈吐不凡,性格温润,对只有十四岁的朱允熞、八岁的朱允熙十分照顾,此时正抱着朱文奎,讲述着嫦娥奔月的故事。
  马恩慧接过侍女送来的月饼,端给朱允熥,道:“嫦娥奔月之事,令人唏嘘,若她不贪那不死药,哪会只能在广寒宫回不到家,团聚不了。依我看,嫦娥奔月是告诉人不得贪心,免得后悔。”
  朱允熥有些牙疼,怎么什么事,都要敲打下自己,这不就是告诫自己,不要再贪心皇位吗?我也没贪心啊……
  笑得有些勉强的朱允熥拿了一块月饼,道:“皇后所得是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说的便是这个理。”
  “皇后姐姐,这月饼真不错。”
  朱允熙尝了一口,欢喜地说道。
  朱允熥眼神一转,便摘下腰间的玉佩,对朱允熙、朱允熞考校道:“在我大明之前,月饼又名胡饼、小饼、团圆饼,前宋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宋代中秋点心,并不是以月饼为主,而是以石榴、枣、栗、橘、葡萄等‘秋尝’为主。”
  “到了元朝,月饼才成为常见之物。太祖爷打下大明,月饼便成为了中秋必备之物,这其中的关节,你们谁可以说清楚?说得好,这一枚玉佩,便是彩头。”
  朱允熙不等哥哥朱允熞说,便连忙抢先回道:“我知道,此事与太祖有关。”
  “仔细说清楚。”
  朱允熥鼓励着朱允熙,朱允熙自信地讲述道:“元末时,太祖起兵,驱除胡虏,百姓纷纷响应。但元廷还控制着很多地方,百姓被管着,不敢加入太祖大军。谋士刘基便主动提出来,可以让百姓杀掉元廷管家公,加入太祖。”
  “刘基散播童谣,唱的是‘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头要落地。’百姓听闻重九有大难,便纷纷祈祷,后听说在月圆之夜吃月饼可消灾解难,于是便去买月饼。”
  “在八月十五日时,百姓打开买来的月饼,里面夹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的是‘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后来,百姓便杀了管家公,成为了太祖的军兵。”
  朱允熥满意地笑着,将手中的玉佩递给朱允熙,道:“说得好,哥哥便将这玉佩给你,要谨记于心,历史不可忘,百姓不可欺。”
  “好一句历史不可忘,百姓不可欺,看来你也是心怀百姓之人。”
  朱允炆迈步走了过来,见朱文奎跑过来,便张开手臂。
  朱允熥心头一惊,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历史不可忘,百姓不可欺”这句话谁都可以说,唯独自己不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