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也不会告诉他们,孔子的徒弟子路,七十二圣贤之一,当初是穿着军装拿着剑去找孔子辩论的,然后传闻是被孔子打服了,才当了他的徒弟。
  ——毕竟“子路陵暴孔子”,看这个性格,怎么都不像是被“以德服人”。
  当事情传出去后,天下儒生、士子极度亢奋了,出现不少士子一人、一书、一弓、一箭就往国外去了。
  有钱的造船出海,去半岛,去新大陆……
  没钱的靠双腿或者努力买一匹马,去草原,去塞外,去陆上国家……
  教化天下一直以来就是儒家的终极理念,就连季岁都麻溜地辞官,决定去征伐新大陆。
  华夏史称——文化大爆发。
  别国史称——文化入侵。
  老皇帝对此算是喜忧参半:“不少有能力的士子都跑去国外讲述学说了,那谁来给大夏当官?”
  而他倾述的对象一般都是窦皇后。
  窦皇后沉吟两息,问:“如今官员储备不足么?”
  “倒也不是。挺足的,上千人等着当官,学识也不低。”
  老皇帝露出肉疼神色:“只是我想到那些外出的士子,本来是可以来给我当官的。”
  窦皇后哭笑不得:“如今官场没什么位置,总不能让他们空耗着吧?士子外出传扬国威,利大于弊,你想想前朝那万国来朝的辉煌。”
  老皇帝摸了摸下巴:“也是。”
  他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出来成效,但长时间必有丰盛收获的决策。
  只不过,老农思维作祟,让他总想大夏人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田地,不要老想着经商、出海,这是不务正业。
  但他也有魄力——
  “那就看几年!看看这个政策是好是坏。”
  不过,根本不需要几年,半年后,海外有消息传来。
  有一位纵横家传人在海外用自己的纵横术,帮助一个小国合纵连横,在夹缝中生存壮大,声名大振,且成为了诸国座上宾,深受爱重。
  在大夏境内的纵横家传人们:“!!!”
  对啊!大夏没有施展纵横家学术的土壤,但国外有啊!国外有许多地方是小国并立的,这不就是他们一展平生所学的地方吗!
  说不定他们还可以像某个前辈一样,一人灭一国!
  嗷嗷嗷嗷——
  史书在向他们发出召唤,纵横家传人开始冲了。
  *
  这个时期的华夏,国力上绝对是举世无双的。
  它可能远远不及以前某些朝代顶尖时候的繁荣,但同期确实没它能打。
  而儒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奔赴海外搞风搞雨的同时,也使得海外对华夏文化非常憧憬。
  原来华夏有那么强大的文化,有那么多大哲学家。
  ——在他们眼里,诸子百家的创始人都类似于哲学家。而且,还是能够定一国生死的哲学家。
  一时间,学习华夏文化成为了海外大国小国的新风潮。小国是慕强,大国是好奇,华夏文字、华夏语言成了王室与贵族的象征。而对于一些已经将华夏百家来人奉为座上宾的国家,王室甚至主动请大夏赐姓,向其进贡称臣。
  还有不少土著远赴万里来到中土,希望能拿到大夏的户籍,在大夏定居。
  白泽站在时光长河下游,踩着巨人的肩膀,一语道破天机:【文化向心力。】
  朝堂中这些顶尖的聪明人迅速拆解了这个词,理解了意思——文化向着中心的力量。
  他们华夏,就是中心。
  文武百官顿时嘴角上翘,走路生风,连干活的劲儿都多了几分。
  之前许烟杪说华夏的天文学落后于国外,他们可还憋着一口气呢。
  现在谁落后谁?谁崇拜谁?看看!好好看看!
  “咳咳,许烟杪。”礼部尚书装模作样地把手里的公文放到许烟杪面前:“你看看这些要移居我大夏的外夷,数量太多了,也不知道这样安排可不可行。”
  【啊?我?你问我一个吏部的安排外国移民的条规合不合理?】
  许烟杪保持礼貌的微笑:“好。”
  然后顺便翻一下系统,看看能不能翻到原因。
  【诶?不只是问了我,其他几部也问了——哦~那我就懂了,是为了炫耀这份功绩啊!】
  礼部尚书自然地整了整衣服领子,同样面带微笑。
  当然不是,都送一遍只是为了不让送你显得很突兀。
  顺便催促:“许郎你快看——”
  吾大夏与国外文化孰美?
  许烟杪认真阅读完,很震惊:“待遇这么好吗?”
  礼部尚书:“到底是第一批人,总得给些优待,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丁偏移进来……走!我带你去看看!”
  然后,许烟杪就被拉到了大夏的外国城——蕃坊之中。
  里面多的是其他肤色、其他发色瞳色的外国人,或是抱着丝绸从坊外回归,或是站在街边用蹩脚的大夏官话与人交谈,说自己住的院落后头有几分地,到时候两分当瓜地,一分当菜园。
  热闹得很。
  “这些外邦人都有户籍。”礼部尚书轻声说:“想成为大夏人,在大夏买房定居分地,就必须有户籍。”
  ——有了户籍就能收税征徭役了。
  对,不管你是什么人种什么发色瞳色什么语言,来了大夏就得交税服徭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