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这里村民常经过,踩出了几条小路,因此上山的路不用太费心修建,也省去许多事情。
  新任的虞官也批下了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木石材料都可就地取材,费用都有相应减免,等一应文书下来,选个好日子,就可以破土动工,安排工人进山了。
  第78章
  建寺庙是个大事, 破土前举行祭祀仪式时,引得周边几个村子的人都来观看。仪式无非是传统破土的仪式,不同的是这次案桌上供了三尊佛像,用果品香花、净水杨枝代替荤腥食物。
  寺庙开始修建, 宁澜才知道他们原来的估价还是太理想化了, 光是砍伐林木,清出六亩空地就费了许多功夫, 再加上每日上下山耗费的时间, 工期也比预想的慢。
  头一片空地清出来后, 宁澜便安排人搭建了棚子,如此工人吃饭休息都在山上, 工期就能往前赶赶。
  有一些善男信女家中有多的菜粮都会送来一些,还有几位婶婶伯娘闲着会来帮忙做饭打扫,虽说是杯水车薪,至少叫宁澜看到了信众, 不怕寺庙以后没人来。
  张九如走后不久着小满送来几张大额银票, 任宁澜取用,宁澜再没有钱接不上的后顾之忧, 便放开手让工人去干了。
  后来寺庙快快建成时, 王夫人送来了一尊佛像,宁澜送去西北军中的耐饥丸, 这几年挡了大用,耐饥丸的方子在军中已经推广开了。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过, 蒙古大将军慧元发明了奶粉, 能帮助兵士快速补充体力, 在长途行军和沙漠作战缺少粮草时, 作用尤其显著, 以至助成吉思汗开辟了大业,“元”的国号也是由慧元之名而来。
  宁澜当然没想过这一小丸东西能改变历史的车轮,只要能叫将士们不饿着肚子他就满足了,也幸亏王夫人镇守边关的父亲兄弟把耐饥丸当了一回事。
  宁澜后面还送过一个不畏寒的方子,是用天门冬、茯苓两样研末,用水或酒调服后喝下,时间长了冬季着单衣出门也不会怕冷。
  寺庙这边的事,因为宁澜还在孝期,许多事情不能直接出面与人商谈,多亏了刘承和张泽睿帮忙,两人介绍了许多人脉关系给他,像监工的人就是张泽睿介绍来的,帮助宁澜把控进度和花费。
  宁澜虽不常出门,每日来找他的人倒不少,这样忙忙碌碌的,寺庙地基初见雏形,转眼就来到了立夏。
  立夏开始,天气慢慢炎热,很多人一时抵抗不住热气,会出现四肢乏力、体弱气虚、食欲不振等疰夏症状,因此便有了“吃立夏蛋,热天不疰夏”的习俗。
  立夏蛋常用核桃壳或茶叶碎末来煮,宁澜煮时多加了一味分心木,分心木就是核桃中两瓣桃仁之间薄薄的那一片,有健脾固肾、改善失眠的功效。
  分心木、核桃壳、桑叶、八角、陈皮、桂皮、姜、盐、酱油加水浸泡半小时后,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至汤汁浓稠。
  鸡蛋先在清水中煮熟,挨个敲出裂缝方便入味,放入料水中同煮5分钟,再泡一夜就可以吃了。
  建寺庙的工人干的都是出力气的活,尤其容易出现疰夏的症状,宁澜早就叫张婶儿把栗子林中鸡下的蛋攒下了,立夏前一日和麻婶儿一起做了几大锅立夏蛋,留出自己人吃的,剩下的都给山上的工人送去了。
  放饭时工人瞧见摆出的鸡蛋,乐呵呵道,“今儿个好日子,还有鸡蛋吃,”
  “今儿个立夏,东家特意叫添的,”发饭的婶子及时维持着秩序,“后面的人不用急,鸡蛋多着呢,每个人都有。”
  “那感情好,”后面的工人原怕分不到鸡蛋有些相往前边挤,听了婶子们的话又都耐下心来排队了。
  立夏时,除了吃立夏蛋,还要吃立夏粥,立夏粥也叫“七家粥”,是用左邻右舍七汇集的米,加上各色豆子和黑糖煮成的,这粥要熬的绵软,必得要早早熬上,中午正好吃。
  有咸香入味的立夏蛋,还有软糯绵甜的豆米粥,宁澜又拌了一个酸爽可口的莴笋丝。
  莴笋切细丝,用盐腌十分钟后杀出水分,再清洗一遍,加蒜末、芥末、盐、少许白糖和米醋调味即可。
  简简单单的菜色,宁澜宁磊两人把盘子吃了干净,一点没有浪费。
  五六月正是放鱼苗的时候,荷塘里虽有野生的鱼,但不多,宁澜让知礼买了一些草鱼和鲤鱼的鱼苗放了进去,又买了几只小鸭子养着。
  鱼可以吃掉水里的浮游生物和淤泥里的植物,鸭子可以吃掉水面的水草和水苔,这两者都是可以净化水质环境的,另外鸭粪还可以作为鱼的饲料,一举多得。
  端午节时,荷花就开了,这些荷花是去年分藕栽植的,今年长的更茂盛了些,池水清澈,大片大片碧绿的叶子中,缀着朵朵粉色荷花,怡人心神。
  宁澜想起之前刘承说过在荷花中饮酒作乐的话,便亲自准备了几样菜品,邀请他和张泽睿过来小聚。
  小聚那日宁澜早早就开始准备了,端午节少不了粽子,他前一晚把糯米泡上,熬了草木灰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做了枧水粽。
  枧水粽蘸白糖或蜂蜜最好吃,因此不用再准备什么馅料,只把粽子包好微火慢煮就可以了。
  又就地取材做了一道荷叶粉蒸肉,五花肉切薄片,加醪糟、料酒、面酱、豆酱、酱油、黑糖、青花椒末、姜末、少于油和米粉拌匀,腌制十五分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