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枣儿沟发家记> 枣儿沟发家记_分卷阅读_332

枣儿沟发家记_分卷阅读_332

  秦大媳妇笑盈盈地说:“妹妹啊,背着身子抓一个,这里面可是有金有银又有铜的,手气可得好些,咱们妯娌仨可指着你吃酒呢!”
  梅子微微低头,端的一副乖巧样子,“嫂子是个有福气的,不如就替妹妹抓了罢。”
  秦大媳妇笑开了,“今天你占星相,没人比你有福气,快抓罢!”
  周围的婆娘媳妇们也纷纷说着喜庆话,一时间供桌旁倒是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梅子只垂着手,没有动作。
  秦夫人给大儿媳使了个眼色。
  秦大媳妇心领神会,轻轻地抓起梅子的手,说道:“得了,既然妹妹害羞,不如我便扶着你的手来,不过我也单是扶着,抓哪个不抓哪个还是全凭妹妹。”
  虽然嘴上这样说,可她手上却微微使着劲儿,引着梅子抓向中央一个绣花荷包。直到梅子会了意,把东西拿到手里,她才自然地放开了力道。
  有好热闹的女眷在一旁说道:“抓的是什么?打开让咱们开开眼!”
  梅子看向秦夫人。
  秦夫人作出一副大度的样子,说道:“她们想看就叫她们看,咱们家的女儿定是个有福气的。”
  梅子这才扯开荷包带子,露出满满当当的一包金豆子。
  “哎哟,秦姐姐,我可听说你家秦大人是个两袖清风的,怎么你家姑娘一抓倒把这大半的家产抓了去?”这话表面听着不客气,实际上却半是恭维半是辩解,总之是关系好的才能说出来。
  秦夫人大大方方地认了,“要不说我家女儿有福气。”
  “可不是么,满盘子铜的银的,就这么一袋子黄色的,倒叫她抓去了。”秦大媳妇应和道。
  秦二媳妇也接下话茬,“妹妹有福气,咱们也跟着沾光,看来今个儿别说是酒了,就连这席面妹妹也请得起。”
  一家人一唱一和,气氛倒好。宾客们也跟着恭维,没一个唱反调的。
  ☆、第181章
  梅子的好日子定在八月初五,是乌木家向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求来的好日子。
  梁梓月趁着准备嫁衣的工夫把江逸叫到跟前说话,“你姨夫他们这边求亲时讲究多求,‘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按理说当初不该那么轻易就答应下来,怎么着也得求上个三回五回。”
  江逸一听倒是吃了一惊,连忙问道:“这样的话,梅子嫁过去会不会被人笑话?”
  梁梓月说道:“那倒不会,况且咱家是外族,不了解这边的风俗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之前不了解就算了,从现在开始就得处处留心,尤其是成亲那天,定然不能轻易放过那小子。”
  梁梓月说得凶狠,倒叫江逸会心一笑,“那姨母可得好好教教我,连求亲的份儿一起补回来。”
  梁梓月笑道:“你是兄长(大嫂),倒不好出头,这活儿得交给他们四个小的来。”
  铃铛听了,脆生生地调笑道:“包在我身上吧,一准给他收拾服帖了,就怕到时候新娘子心疼!”
  梅子并不害羞,反而大大方方地应道:“你把他收拾服帖了,那占便宜的还不是我么?可着劲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铃铛“咯咯”地笑了起来,边笑边说:“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小宝、十三、小土丘,到时候听姐姐号令啊!”
  “好!”三个小的眼睛里亮晶晶的,一脸的跃跃欲试。
  ******
  云舒和大山是八月初一进的大宁城。
  苏云起前一天收到消息,一大早就把江逸叫起来,带着大海兄弟几个出城迎接。
  两位长辈心里也惦记着,天还没亮就睡不下去了,早早地起来穿戴整齐,在厅里坐着。
  江逸出门的时候天还没大亮,不经意瞥见西厅里暖黄色的烛光,心不由变得柔软。
  江逸轻轻地叹了口气,感慨地说:“估计爹爹他们心里也惦记着。”
  苏云起低声道:“再过一个时辰,就到了。”
  是啊,还有一个时辰,全家人就能团聚了,光是想想就让人眼眶发酸。
  门外,大海哥几个早就骑在了马背上,皆是一脸喜色。
  追云一见苏云起出现,便主动跑到他跟前,身子还十分有技巧地矮了一截。
  “走罢。”苏云起牵着白色的小马,单手抱着把江逸送上马背,然后自己飞身而起,抓住了追云的缰绳。
  苏云起率先扬起马鞭,“啪”的一声空响,追云便踢踢踏踏地迈开了步子。
  大海几个也纷纷扬鞭,一时间,安静的街道上,卖水的铃铛声与哒哒的马蹄声相映成趣。
  江逸的马矮,自然落到了后面,苏云起扭头看他,放慢速度等着他。熹微的晨光中,男人的背影让人莫名地踏实。
  时间卡得刚刚好,几人赶到之时,南城门刚刚打开。
  城门口围着栅栏,进出人口都要经过排查。挑着货担的小贩、背着褡袋的百姓老老实实地排着纵队,一个挨一个地走进城门。
  车队走的是另一个通道,查得更加严格。
  此时刚好有一辆带篷地马车进入城门,后面跟着五六辆平板货着,上面用麻绳捆缚着满满当当的货物。
  打头的青年坐于马上,月白的衣衫,虽带着露水与浮尘,却掩不住青年皎好的面容及俊雅的气质,就连守城的小兵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江逸看到那人,心头一动,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云舒!”
  云舒神色动容,清清朗朗地叫道:“逸哥……”
  城口的守兵与入城的百姓皆被这两位风姿不凡的青年吸引,却没有嘲笑他们的狂喜与失态——城门口天天上演着大同小异的重逢与别离,这些看客们都习惯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