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门阀之上> 门阀之上 第112节

门阀之上 第112节

  “那臣便从这封奏报说起。”吴淼下定决心道。
  魏帝点了头,命刘炳再添灯盏,道:“司徒请讲。”
  吴淼垂首道:“臣先前僭居太尉之职,尸位素餐,这几年不悉军务,具体情况,可能舞阳侯了解的更多一些。为免失之偏颇,臣只将奏报内容与先帝的延和二十五年相比。如有漏误,恳请陛下指正督导。”
  待刘炳添灯之后,吴淼将奏报双手展开呈到魏帝面前,继续道,“漆县、汧县、淳化皆在长安之北,傍陇山,依渭水,近托京畿,远避战乱,官道又修的极好,可谓四衝八达,无不可至,是我大魏枢纽之要。而按我大魏军例,各地的军队调离本郡,其经费粮饷由本郡支出,长安方面,朝廷也会向这些将士发放酒肉钱,以励军心,而经过的其他郡县,各郡的度支部还会单独发放一份补贴。自贺氏崛起之后,缕缕因有事而操纵关陇世家出兵,名义上是问责中枢或是威慑地方,但出兵时,京畿四周郡县互相走动,领取双份补贴,事或未平,利先自肥。仔细一算,与延和二十五年的四郡军费开支相比,其数目之大,实为惊人。”
  “这么大一笔开销,最终的去处,总不会是兵家子。”魏帝一边踱步,一边皱眉道。
  “陛下明鉴。”吴淼道,“郡国兵仰赖关陇给养,国库、地方财政疲弱,则需各家捐输。捐输钱粮若日后不能补齐,国家则难免要授权地方,如若不然,则需在雍州本地收税维持。收税以户口计,荫户不在上缴赋税的人群之内,郡国兵拿到的财収最后也都以各种方式返还家中,以支持赋税可家用开支。久而久之,士兵更依赖出兵牟利,不堪重负的民户或入军籍,或成荫户。关陇世族与地方不断瓜分事权,国家不断地欠债,进而在日后的动乱中瓜分更多的事权给予地方。这原本兴国强兵的政策,反倒成了积弊之举。”
  说到此处,魏帝的脚步忽然急停而止,崔谅,先前崔谅盘踞在京畿附近,想来和关陇各家也并不是没有利益往来,关陇世族、乃至于当时执掌淳化的陆放,对崔谅之祸不是没有预判的。
  吴淼继续道:“这是当年中书令王叡提出的政令,又加以新税制作为支撑,开支平衡,与诸国作战十年,不成问题。汉中王氏并非关陇世族,汉中自给,阴平侯早已势大,事实上,也未瓜分更多事权。问题还是在太过频繁与不必要的出兵上。”
  “渭水涨汛,世族决堤,百姓流离失所,三辅出兵维护治安。西北凉王异动,世族愤而慨之,耀兵于陇下。中枢偶然问责地方,地方出镇请辩,京畿震动,各家汇兵于三辅。此中种种,皆因京畿附近不安,中枢方镇失和,以至于关陇地区有着频频出兵的理由。”
  “臣仰赖陛下栽培呵护,曾在军中任职数载,伏睹所存戍兵健儿,疲羸者多,健勇者少,衣服贫敝,饭食疏薄,日思夜想,无非天伦,朝念暮盼,唯有归家。而世家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责问则獠牙毕露,安抚则变本加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依臣拙见,此次陆氏之举,对于稳定关陇,大有裨益。中枢不应在此与其强争,不仅要给予安抚,更要给予支持。”
  说到此处,魏帝忽然一手止住,命令刘炳道:“去命人来做笔录。”约莫片刻,便有两名文吏跪在外殿,铺展纸笔,研墨书写起来。
  吴淼道:“兴修水利非一日之功,朝廷只有支持陆氏之政,来日才有可能插手京畿水道。此次会稽突围,不宜用来解救李氏,解救卫尉,更不宜用来直接问责陆家,而是要围绕京兆尹一职乃至荆州、江州的布控来做文章。”说完,他用余光看了看魏帝的神色,似乎并没有任何异样。
  “不知公有何计?”魏帝面色和霁,语气甚是恭敬。
  吴淼确定无虞之后,方道:“臣请调臣下旧部,遣赴荆江,并调陆冲任职东曹掾,参议荆、江方镇人选。”
  这是吴淼的肺腑之言,却也不是。他小心翼翼了大半辈子,从先帝即位至新君登基,他在长安与疆场上的刀光剑影里伫立多年,毫发无伤。就连错保凉王这样的政局劫难,他也力挽狂澜,熬了过来,他真没必要冒险说这番进言。他知道这番话落在魏帝心里会有怎样的观感。他永远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可是今天他必须要给大魏江山、赳赳将士一条后路。吴淼言毕后,重重跪地,深拜道:“罪臣愚见,所言谬误之处,恳请陛下责罚。”
  魏帝却急忙命刘炳将吴淼扶起,笑着道:“公本直言,何罪之有?”又命内侍将所抄录另誊写一份入库备案,最后转头向吴淼,犹豫道,“陆冲本有散骑加身,转为东曹,似是卑用,不妨改入吏部?”
  吴淼听罢不乏心中叹息,只有将陆冲至于自己的东曹掾下,来日才能控制此人,直接通过荆江人选向会稽本土出刀。陆冲的散骑出自皇帝之手,此事若不假以皇帝批准,势必不能成。转入吏部看似对官员任职有所影响,但职能上最多只能在阀阅上做出选择建议,效果会大打折扣。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到底还是怀疑自己与陆家有所勾连,于是也只好恭谨道:“臣遵命。”
  吴淼复拜谢恩,稽首祝祷后,方由刘炳领出殿外。此时外面早已春雨初霁,清风和露,大殿穹顶之上,霞光潋滟,不远的天空处便是无数盏孔明灯一片斑斓,当真是庄雅尽在,风流无匹。那是京畿民众所放的祈福灯。
  吴淼匆匆行了几步,只觉得眼前恍惚迷乱,脸色早已惨白如纸。刘炳见状忙上前照看,话还没问,只见吴淼忽然紧握着他的袍袖,泪流满面,神色凄惶,声音几近哀求道:“若他日吾有不测,或因今上,或因陆家,届时还望刘正监保全我犬子一条性命。”
  刘炳惊惶,不知吴淼为何发此语,先忙将人扶起,低声道:“鄙人受先帝知遇之恩,若力所能及,必然在陛下面前说话,若力所不及,还望司徒勿怪。”说完,刘炳才命几个素来与自己亲厚的内侍送吴淼归署,自己径回永宁殿去了。
  刘炳回来时原本存了十万个小心,见殿内气氛如常,方命人去耳房换了茶盏来。魏帝端起茶,却不急饮,沉默许久,直到角落里的风炉重新发出哔驳的声音之后,魏帝方满目阴鸷,冷笑道:“其心可诛!”
  风停雨静,刘炳只觉得更漏中的水滴声却比往日更摄人魂魄。因刻木难对,因君心难测。
  第266章 黄莺
  陆昭在得到会稽的消息后也不得不重新做调整。原想借由京兆尹之位来和黄门北寺狱进行掰腕, 如今已不是最好时机,陆家尚在抨击的风评上,也不可能再谋求一个掌控京畿的两千石高位。一旦她有所强求, 不仅会受关陇世族回身打压,也是有悖先前所营造的世族荣誉感。
  虽然时下各方已不同意她拿下京兆尹, 但她也不准备将这些世家子弟的性命拱手交付他人。那些身陷囹圄的人家自然不可能参选京兆尹, 如果这个位置落到了他人手中,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分化这些世家,去谈条件。一旦在审讯过程中有瑕疵, 一定会被魏帝等人抓住机会,彻底击溃世族的联合。先前通过渭水畔百官共救汛灾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荣誉与信仰, 也都要付诸东流。因此,她宁可不要政治回报, 也必须借此巩固这场已是斗争的劳动成果。
  由于京兆尹的缺失,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 黄门北寺狱是永宁殿动乱一案的唯一司法机构。陆昭知道那一场虐杀因何而起,那些世家子弟何其无辜, 但由于黄门北寺狱由皇帝直接执掌, 完全可以清洗当时人证物证,这件事就注定不能从真相下手。
  “真相只有一个,但价值却能有所选择。”陆昭临时找到了庞满儿, 她必须打造一个事件,引起足够的关注,“想办法作一首诗或赋, 若是诗, 歌行体最好,要讽刺, 要隐喻,主体也要足够弱。”
  庞满儿也知陆昭打算在舆论上出手,对于黄门北寺狱关押“党人”一事也多有准备,有赋有论,便交给陆昭一一阅览。
  陆昭看了一遍却笑了笑道:“赋是好赋,论是好论,唯一不足就是太讲道理。”
  “怎么,讲道理却不好了。”庞满儿也是满脸疑问。
  陆昭却道:“讲道理虽好,却无法引起时人太多关注。真相只有一个,道理只有一个,就算能够形成舆论的风暴,也很难持续。就拿此案来说,殿中的真实情景如何,谁对谁错,只有一个答案。要想把舆论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就要提出另一个能引起时人关注的价值,比如这个案子这么断好不好,这样处理犯人是否合适,价值判断不同,争议就越多,一旦掀起舆论大潮,就难以打压。凌驾于事实之上的是是非,而凌驾于是非之上的是恩怨。”
  陆昭说完,也起身去架子上帮庞满儿翻找诗书,寻找合适的议题。
  “主体既要弱小,要反讽,要隐喻,还不能讲道理。”这几日,庞满儿也是日夜苦读,搜肠刮肚,一边喃喃自语,一边随手翻着散落在案的书卷。
  过了许久,庞满儿忽然眼前一亮:“昭昭,你看写这个题目好不好?”
  陆昭走过来,接过书卷,所录乃是曹丕的《莺赋序》,遂笑击书案道:“此题最好!”
  堂前有笼莺,晨夜哀鸣,凄若有怀,怜而赋之。
  待吴淼离开,魏帝也不想继续沉寂在永宁殿阴暗的一隅,于是在刘炳的陪同下在苑中随意散步。永宁殿的那场乱事,让宫人散掉大半,在嘱咐刘炳妥善安排这些人的后事时,魏帝也不免想到那个年幼可爱的小娘子,他至今都忘不掉她惨死的模样。他女儿不多,薛容华的女儿尚不足两岁,雁凭也因当年他赐死了崇德皇后,不肯对他多言一句。
  世情冷漠,他何曾愿意当这个始作俑者。
  刘炳小心翼翼扶着魏帝,闲庭信步。待路过苑门,魏帝遥遥望见乌泱泱一众官员行过甬道,不禁皱了皱眉。现下虽是下任的时辰,但往常这些人都是三三两两结伴归家,从未见过近百人一同出宫。
  魏帝才一皱眉,刘炳便命令小内侍道:“去看看发生什么事了。”
  宫北的一棵古树下,此时已经围了数百人,小侍顺着人群来此,连忙询问左右。原来为迎春讯,此处挂了一笼黄莺,恰被两名士子看见,二人遂吟诗对咏起来。后来加入者越来越多,或品评辞藻,或叹及春景,古树下已座无虚席。
  “不知此处可为我辟一席。”一女声从不远处传来。
  人群中尽是男子,闻得此言,有人不妨起立张望,进而笑道:“娘子若也能赋诗一首,此处自有你一席之地。”
  众人正欲笑着驱赶,却见女子毫不怯弱,行至树下。如今未央宫未修成,因此长乐宫内也常有女官走动,众人虽也识得舆服制度,却认不出女子的身份。
  庞满儿今日休沐,因此并未传官服,也未著假鬓,其随云髻挽得一丝不苟,无半缕碎发,趁得颈项更加修长。她额上缀一翠色折枝花子,晴山淡扫,轻朱薄施,一领淡青樗薄绫襦裙,外罩月白色轻容纱,遥遥一望,已如携林下之清风,著寒潭之明月。
  女官服制多玄多靛,以硬质衣料为主,务求削直利落,甚少穿的如此轻盈灵动,其清婉之态,有逾平日。此时纱縠在日光之中犹如林下溪水光影流动,映在面颊点缀的莹莹花子上,恍惚间,仿佛是这位素来寡淡的少女若有若无展露的清浅笑意。
  庞满儿在树下踱步几回,旋即吟咏道:
  “堂隅有笼鸟,背时独高悬。
  命轻为微物,鸣怆亦可怜。
  日落沉远路,星杳别云间。
  敛翼常觉冷,宛颈不能眠。
  鸱鸮取我子,兕虎毁我室。
  鹰隼啄我羽,豺狼食我冠。
  腥风枕长夜,凄鸣入晓天。
  谤木何敢栖,谏鼓何敢言?
  春鸠翔南甍,幽人入北监。
  同时情却异,顾首往不还。
  伤心为感类,展诗聊自宽。
  穷悲无相告,时命沦草菅。
  今日何侥幸,得死解所难。
  章台万种色,啼血唯杜鹃。”
  庞满儿吟咏完毕,远处围观的几名小宫女都忍不住要拍手叫好,然而看向古树下一众人,却觉得气氛有几分凝滞,因此在赞许几句后,便知趣的缄口不言。
  几名士子身在其中,仍未有觉,却也叹道:“昨夜骤兴风雨,这笼中鸟儿羸弱,也实在是可怜。”
  然而两个台省官员面面相觑,低声言道:“此处不远,便是黄门北寺狱,这堂隅笼鸟,喻指颇深啊。”
  “呵,即便是有罪,也应交付廷尉,讼以国法,怎能令行私庭,权移匹庶。”韦宽乃是韦如璋之父,其子韦贤成也是受困狱中,因此对此事也极为愤慨。关陇各家涉事者虽然还能相互援声,但是其余人家也不乏有幸灾乐祸、等待分食权柄之人,韦宽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于是道:“古有石渠纷争,今日党同伐异,或盛于此啊。届时不知在座诸位家中子女、屋舍、乃至这一身衣冠,还保得住保不住。”
  党锢之祸虽然是世族对皇权的集体逼迫,但其中也夹杂着对世家子弟们的大肆迫害。在党锢之祸其间,因私刑冤死在狱中的便有数百人。
  柳氏与韦氏向来行走的近,闻得此言肃容道:“桓、灵之时,主荒政缪,将国命委于阉寺。我等既为士子,自然是羞于为伍!”
  话音刚落,旋即又有人附和道:“黄莺囚于笼中,而春鸠翔南甍,既为同类,本应相救!”
  王峤恰从此处经过,闻得吟咏之声,立足片刻,旋即笑着对身后一众掾属道:“此诗虽咏羸弱,却是壮声。国有时弊,匹夫尚且抗衡,处士应有横议,一女子裁量时政,品核公卿,我等簪缨也应自省啊。”
  此时,庞满儿仍立于古树之下,这篇诗作乃是她抢时间独立作完的。在陆昭布置完宫北来找她时,她还有些战战兢兢,未曾想这篇诗文效果竟有这样好。现在,上百名士子围绕在她身边,横眉怒指不远处的黄门北寺狱,誓与狱中人同刑同辱,明日便在朝堂发声请援。
  永宁殿内,魏帝手中攥着那片从宫北誊抄而来的诗文。这篇《黄莺歌》乃是歌行体,脱胎于乐府。所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便是歌行。此篇咏黄莺之悲,格调凄切哀婉,使人闻之落泪。中段以笼讽狱,豺狼虎豹俱有所指,而那些被关在黄门北寺狱的世家子弟正是诗中令人哀叹可怜的黄莺。后篇则引入了春鸠这一意象,将所有的围观者都拉入了这场舆论风暴的旋涡。面对同类的冷眼旁观,可怜的黄莺只能独自鸣唱,聊以自宽,只有死亡才是彻底地解脱。
  “章台万种色,啼血唯杜鹃。”魏帝喃喃吟诵,比起宫北那群愤慨激昂的士子们,他却一点也笑不出来。作诗者是庞满儿,其背后的推手可想而知,而对于陆昭的认识,魏帝此时也知道,这场舆论战下来,他或许不得不释放那些世家子弟了。
  “先前为李氏、卫尉在清议中发声的都有谁,让他们最近不要再发言论。”魏帝将命令下达给黄门侍郎。陆昭此时应该在台省忙碌才对,这个时候让庞满儿来运作这一出戏,心里不知还酝酿着什么坏主意。
  然而那黄门侍郎却踌躇不决,待魏帝再问时,方才战战兢兢道:“回陛下,京兆尹……京兆尹薛琰已被护军将军拘捕,将要交付廷尉了。”
  第267章 遗憾
  京兆尹论罪是大事, 台省礼应派人与护军府交涉。然而来迎者虽各有显职,但在看着护军府的人将薛琰交与姜弥的时候,连半句话也不敢多问, 竟这样看着薛琰被送进了廷尉属。
  陆昭以录尚书事的身份,先回尚书省安排事宜, 随后又着手安排了黄门北寺狱周围的布控, 以避免杨宁等人情急,真要对那些党人动手。因此回到值房内,已近宫门下钥。雾汐早已奉了巾帕、茶水等物等候。陆昭净过手后, 就着雾汐捧的巾帕挨了几下拭干,随后问道:“护军府的人来了没有?”
  陆归任车骑将军加护军将军, 京中亦开护军府,掌管长安宿卫。护军府捕了一个两千石是大动作, 陆昭也相信若非真的有事,兄长也不会为此。
  此时, 一名武将被领了进来,乃是护军府的一名都尉。
  “末将知此举张扬, 只是当时京兆尹要毁堤岸, 堵塞官渠,各家不忿,两方厮打起来, 将军这才出的手。”
  这时侯在一旁的参军王谌替她计算着利害:“其实堵官渠这件事,往年也有,官渠堵了, 各家私埭就不用决开, 受损就少些。现下私埭不能决,再堵上官渠, 各家就难免淹涝。”
  渭水泥沙量不少,单纯堵住官渠,必会造成河道大片泥沙淤积堵塞。而疏通渭河水道也是历年一项大工程,说是万金之举也不为过。薛琰一旦毁坏官渠,那么陆家等南人负责京畿重建,单单物流的费用便要直线上升。如今国库入不敷出,全靠各家捐输,再经这一遭,陆家也不得不再让出更多利益给各家以换取工程平稳推进。否则在清议的大环境下,或要失去一个将作大匠的位置。
  但涉事各家也并非全无嫌疑,将这场矛盾上升到兵事上的敌对公开化,将执掌京畿的陆家卷入其中,也是要借势牟利,逼着陆家站在最前面和薛家死战。
  陆昭也知这些乡宗豪强底色,如今陆家势大,皇帝都要忌惮三分,下面的人无论口号喊得多响亮,都保不齐要借势搞些小动作。
  陆昭没有表态,只垂眸望着涉事人员的案宗,周围掾属也感到一股慑人的威势如浓云一般压了下来。
  如今陆家身居高位,也是步步为营步步险。今日这件事,即便是各家都无心为之,陆昭也不能如此作想。
  她若完全针对薛琰,那么其他世族或许也要借此时同气连枝,弄出狐假虎威的名堂。这样一来牵连甚大,只怕到时候她这个录尚书事的位置都要坐不稳。
  而薛琰这边,就算本身是按照旧法、抱着公心来做这件事。但都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司徒等重臣,都在想办法介入陆家独掌的京畿与禁军之权。薛琰这个决堤的举措会让他们看到一丝逼陆家让利的可能,只怕也不介意一力运作,让薛琰暂时压住京兆尹这个位置。
  由此看来,兄长在第一时间将薛琰扣下来付与廷尉,举措也是得当。若是薛琰真敢靠着中枢扯虎皮,就该一脚把他踢过去,既能震慑那些闹事的豪族,也可以看看朝中各方的反应。
  “涉事人家也要有所记录。”陆昭将卷宗阖上,语气中带上了几分不客气,“得让这些人知道,车骑将军肯对大家和气,朝中律令未必容情。”
  “朝中我会亲自出面。”沉寂许久,陆昭开口嘱咐了最后一句。
  她亲自过问,就会有人碍于面子避免见恶于她而有所收敛,不敢胡乱施加压力。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要付予台省讨论,届时哪几方魁首浮出水面来与她亲自对掌,也令她颇为期待。
  护军府的人离开后,陆昭轻轻取下进贤冠,放置在一旁,闭目养神。然而很快,原本应该亲临与护军府接应的台臣,已经换成一个崭新的调和人,以别样的方式、别样的姿态抵达了殿中尚书府。此人乃是太子乳母,李令仪。陆昭叹了一口气,重新戴上了冠带。
  李令仪亲自拜会殿中尚书,陆昭自然也要亲自出面接待。虽然先前在长信殿时,两人接触不多,交流更是冷淡,但此时在殿中尚书府,意味便大不相同。一是此人身负皇命,算是代表皇帝一方来接洽,二是此人到底也是长辈,抛开情分,于太子而言也是战略上的合作伙伴,多少要给几分面子。殿中尚书府的人也知来者不善,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李令仪初入府中,先寒暄片刻,随后便环视府内诸多布置。文移、籍册虽然繁多,但摆放整齐,条目清晰,急办、待办皆有顺序。周围甲士拱卫,府内掾属衣冠整洁,俱是神态恭谨,目光奕奕。此时,李令仪的羡慕之色也是溢于言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