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八零年代女首富>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642节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642节

  政府会先撑不住,会选择放弃他们所谓的金融策略,赶紧印钱来解决眼下的危机——给大家发钞票。
  对人民来说,碰上一个残弱而□□的政府,那正儿八经是巨大的悲剧。
  曹敏莉比不上自家老百姓心大,只能暂且按耐住恐慌。
  周秋萍又笑着安慰她:“就算他们真的杠到底,有这个时间,我们也能把资金倒腾到手里了。”
  说句大不敬的话,1992年11月份的卢布真的不香,原卢布使用区的国家恨不得把卢布全都砸到莫斯科那几位大爷的脸上呢。
  tnnd,相当于用废纸把人家的财产给扒拉走了,人家能不恨才怪。
  旁的不说,就一个黑海造船厂,别说美元了,人民币他们都欢迎。他们保准能够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扒拉出好多卢布。
  想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的挤兑风波也不过尔尔。
  周秋萍扒拉了下自己的头发,觉得可以尝试下渣女大波浪,然后叉着腰,姿态傲然地强调一句:姐不差钱。
  楼下响起了咚咚的脚步声,然后是敲门声。
  卢振军在外面喊:“你现在有多少资金缺口?我来想办法。”
  这事儿闹成这样,归根到底还是和武器库的事有关。
  军人私底下卖武器,在这个国家早就不是秘密了。长期拿不到军饷的军人要吃饭啊。他们又不像当权派可以随意倒卖紧俏物资,他们能卖的就是自己吃饭的家伙什——武器。
  只是小打小闹,上面睁只眼闭只眼。谁让他们掏不出钱来发军饷,不敢管底下人呢。
  但时间一长,情况就不一样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一位步兵师长,因为半年没收到军饷,一怒之下直接开了军-火库,亲自联系军-火贩子自己过来挑选。不到一个礼拜就清空了整个军-火库。
  这事儿吧,还让德国报纸给披露出来,引起哗然,可以说昔日的老大哥叫人看了好大的笑话。
  闹成这样,那肯定要采取措施呀。军方开始严查倒卖军-火的事。当然,这也是表面文章。
  你解决不了钱的问题,你就别指望带枪的人能真遵纪守法。就是国内,查走私,还不照样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们又不能什么都不做,不然上上下下都交代不过去。于是他们就决定管不了卖家管买家。
  你不是靠着银行收了好多卢布,然后拿去买武器吗?那行,就把你这条路给断了。
  为啥挑中周秋萍呢?这里面有没有地缘政治的原因,太难说了。
  周秋萍恍然大悟。
  她就说呢,事情怎么会这么寸,刚好都赶一块了。合着是有心算无心。
  不过她谢绝了卢振军伸出的援手,姿态淡然:“暂时还不用。不过你帮我找记者过来,我要接受采访。好好宣扬一下我的发财经历。我是怎么发家的呢?我就是女股王。我在日本股市发了大财,挣了500万美元,然后又在中国股市挣了很多钱,再接着我转战欧洲,在意大利里拉、英镑法又发了一大笔财。我现在就是大写的两个字,豪横、三个字,不差钱。”
  卢振军回过神来:“你搞这种采访干什么?”
  他还是秉承老派人的观点,闷声发大财。不必要的风头,能不出坚决不出。
  周秋萍叹气:“我总得让他们知道我不差钱吧,我还真不需要他们的钱去买轮船买飞机。”
  从头到尾,她薅卢布的羊毛,薅的也是国有银行的羊毛啊。她还真没打过普通俄-罗斯老百姓的主意。后者也能够随时去中国境内取出相应的人民币。
  以卢布那个贬值的速度,谁占谁的便宜,还说不来呢。
  所以这口锅,她还真不背。
  卢振军感觉头痛,既觉得她没必要折腾,又心虚的确是他们惹出来的事儿,只好点头:“行吧,我来安排。”
  周秋萍催促:“尽快啊。”
  卢振军头更痛了:“明天早上就安排人给你做采访,行了吧?”
  周秋萍却不满意:“不仅仅是这个,你们从我手上拿钱买东西,该不会指望我真捐赠吧?我这捐的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前面船的账我们好像还没算清。”
  老卢同志瞬间僵硬,尴尬地嗯嗯嗯。
  这的确是一大笔钱。不,是两大笔钱。
  他琢磨了半天,终于咬牙下定决心:“就让他们卖地吧。”
  周秋萍满意地点点头:“要趁早。”
  部队手上的地不少,现在他们能够光明正大地做生意。
  那她可得趁早买地,不可再生的资源,保值价值和升值空间一向比较高。
  第501章 该回国了(捉虫)
  周秋萍这人特别能叨。
  只要她愿意, 她可以和记者聊的天昏地暗。
  她说了自己的发家史,当然是标准的官方版本。哪个富豪会真的告诉你自己究竟是怎么发财的?当然是大众希望听到什么故事那就是什么故事。
  她也说到了银行。
  她坦诚地告诉记者,那家银行本来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记者主动提起了现在的挤兑潮, 问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她直接表态欢迎:“事实上在我们策划成立这家银行的时候, 卢布的情况没这么糟糕。现在天天变化的汇率让我们损失惨重。鉴于银行成立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贸易服务,我们正在考虑优选业务范围, 今后只针对特定人群服务。所以现在他们取走卢布对我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记者追问:“也就是说, 以后你们只针对中国人服务?”
  “不,我们划归的范围不是国籍和民族,而是客户的身份。我们倾向于贸易从业者。去中国做生意的俄-罗斯人也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普通人我们不建议过来,毕竟在我们这儿存款没有利息。只是开门皆是客,我们不好拒绝罢了。后面这方面我们会甄选。”
  记者是知名的记者,并不是司职写洗白稿的那种。
  他还是问了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有传言说你们银行收集卢布是为了大规模地收购私有化证券, 这是你们的投资方向吗?”
  周秋萍断然否认:“不, 我们对它没兴趣。事实上, 因为汇率的极度不稳定,我们没办法判断它的实际价值。一张证券, 是价值刚开始设计时的1万美金, 还是现在的300美金?亦或者等到它可以购买股份时的另一个价值。如何解读, 全由政府决定。我们会采取更加审慎的投资态度,比方说农业,比方说加工业。事实上, 我已经在乌-克兰投资,和当地工人合作的很好, 工厂效益不错, 正在修筑新的工人宿舍, 争取进一步改善大家的住宿条件。在俄-罗斯, 我们希望可以有相似的合作。”
  她谈了她的农场种植加养殖加深加工加门店模式。她谈了乌-克兰的工厂雇用了多少工人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还有门店的店员。
  除了买买买之外,她还希望能够参与到俄-罗斯的经济建设去。但前提是,政策必须稳定,国家能够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利。
  周秋萍这一通叨叨,可以让人家记者洋洋洒洒写一整面的报道,足够对方发挥了。
  安德烈倒是帮她做了背书,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只购买了少许几张私有化证券。事实上,她好像喜欢收集,对买邮票的兴趣都比证券大。
  记者离开前保证刊登文章之前,会将稿子给他们过目。
  周秋萍笑着送人走,后脚就接了李立军的电话,询问轮船具体什么时候能到位。
  现在航运业真的特别火,从春天开始有苗头,开完大会一下子就火上了天。
  火到什么程度?给个直接的数据,反应在运费上,内河运输,就长江上游运到下游,一吨纸的运费是120块钱。
  这是1992年的120块呀。
  但即便这样,大家也是抢着要船。因为现在整个国内航运趋势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缺船也缺人。
  缺到啥份上?乃至于管理部门比方说海事也会派人去航运公司当船员。薪水怎么样?直接飙升10倍。在海事局月薪300,过去珠海开船一个月光工资就有3000块。
  如果不是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从业者,再过二三十年看这事儿,估计都要冷笑一声:吹牛没谱了,简直不合逻辑。
  在这种背景下,租船的费用也就特别高。
  一艘千吨货轮,月租15万是正常现象,而且你还得有门路,能租得到船。因为这时候国内造船技术还不行,内河比方说长江上跑的船几乎都是百吨级的。
  有千吨大船,大家都会抢着要。跑一趟抵得上人家跑10趟啊,多赚多少运费了。
  反正现在油价也便宜,在98年之前,这个数字基本上都维持在每升1.8元。
  正因为这样,周秋萍完全不愁轮船出租。
  千吨级别的船,她基本上都租给了内河运输。
  万吨的巨轮,由于河道和桥梁限制,现在跑内河基本不现实,主要客户则是两家,一家位于厦门,算航运系统的三产公司。另外就是马来西亚的航运公司了。
  后者已经拿到了黑海造船厂的商船,目前运作满意。也就乐得跟周秋萍继续合作,就等船造好了,漂洋过海过去。
  而且按照大家的协议,这船并不是空船走,里面集装箱里装着的是摩托车。
  俄-罗斯长期的寒冷气候决定了这玩意儿使用严重受限。但地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却没这个顾虑,人家一年四季开都拉风的很,所以很受欢迎。
  眼下俄-罗斯的摩托车真便宜,故而即便加了进出口关税,运到马来西亚去卖,也很有竞争力。
  周秋萍没资质在当地零售,索性打包卖给了当地的贸易公司,少赚点也少费点心。
  至于飞机,她也赶上了好时候,恰逢各大航空公司都急着更新换代老旧飞机。
  所以她的合作方式是出租加打包模式。航空公司淘汰的老旧运输机全部归她,抵扣一部分租飞机的费用。
  至于全租,那么租金支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融资租赁,一种是经营租赁。
  这二者具体反映在租金上的差别就是前者最初的几年租金费用高,后面慢慢递减。后者金额固定,每个月都是28万美金。
  鉴于眼下的航空公司都比较穷,所以大家选择的都是第2种模式。
  具体的谈判工作,她就要交给租赁公司去做了。毕竟她一口气买了20条船,又买了4架大客机,一家家都由她自己谈,她这位董事长岂不是很悲伤?
  况且除了飞机和轮船之外,还有大卡车呢。这回也要装上轮船,跟着一块儿回国。
  看着第一艘大货轮起航的时候,周秋萍真的生出了种错觉,好像自己富可敌国了。
  这就是实物的力量啊,大把的钞票放在手上没啥真切感。唯有大批大批的货物才能让人感觉踏实。
  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她惊恐地发现自己好像也被俄-罗斯人民感染了,都丧失了对钞票的信任感。
  也难怪会如此,因为号称要缩紧银根的政府完全没扛住。都不等她离开莫斯科,印刷厂又开足马力开始印钞票了,像是在冲年底的kpi一样。
  好不容易拿到工资老百姓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松口气,就悲哀地发现卢布又跌了。
  市场再度陷入抢购狂潮。货架上的东西少的可怜,他们也不知道到底从哪儿来的怪兽,吞掉了这个国家的财富。
  正因如此,周秋萍去造船厂查看货轮建造进度的时候,她特别受工人的欢迎。因为她的慷慨不仅为工厂迎来了订单,而且还让他们免了一大笔损失。
  最重要的是这位周老板背后还有贸易公司,她能够弄来大量的中国货,除了日用生活品之外,甚至还有可以存放半年以上时间的方便面。对于恐慌物价还会继续疯狂的大家而言,这真的是好东西。
  周秋萍走的时候挺美的,一条船装满了摩托车和破铜烂铁,另一条船则等到完工后装走大批木材。
  后者只能在这个季节。
  因为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都长在沼泽地区,天气暖和时地面解冻全是烂泥,不管是砍树的车还是运输的车都没办法干活。只有冬天,才方便大家作业。
  她临走前,还把兰香等人从基辅叫到了莫斯科,讨论下一步在俄-罗斯开分厂的事。
  拜她的高调所赐,原先她一直想参加拍卖却始终不顺利的加工厂居然主动送到了她的手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