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灵异>影帝的诞生[美娱]> 影帝的诞生[美娱]_分卷阅读_516

影帝的诞生[美娱]_分卷阅读_516

  这也给其他好莱坞电影做了一次完美的示范,无数制片厂和发行商都意识到,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似乎投资更小,而受益更高,他们都逐渐将目光投向了Facebook和Youtube,未来将有包括《断背山》在内的许多电影,将自己宣传的第一站放在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上。
  ……
  《米尔克》的北美首映礼是在卡斯特罗剧院举行的。
  没错,就是电影里的经常闪过镜头的那个卡斯特罗剧院,就在旧金山的卡斯特罗大街上,建成快要有一百年,西班牙殖民风格建筑,承载了旧金山电影史上过去的辉煌,是如今全美LGBT群体心中的圣地。
  哈维·米尔克是属于卡斯特罗大街的,是属于旧金山的,所以《米尔克》当然也是属于卡斯特罗剧院的,这座城市的人不会允许电影首映礼举办在其他地方。
  早在电影首映前一周,本地居民就将巨幅的电影海报挂在了卡斯特罗剧院的外墙上,任何一个走进这条街的人,第一眼就能看见它,一到夜晚,威廉的脸就和剧院的霓虹灯牌一起闪烁,十足的七十年代氛围。
  剧院的一千四百个座位完全不够用,首映当晚,大概至少有一万四千人在这条大街上,为《米尔克》的首映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气氛,这场首映礼,不仅仅是卡斯特罗大街的狂欢,也是旧金山的狂欢。
  乔纳森·贝茨被邀请去了《米尔克》在旧金山的全球首映礼,还在放映结束后的主创与媒体影迷见面会上,和人们分享了他一直以来的心路历程,包括他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并勇敢出柜的,被反同人士袭击重伤后经历了什么,以及未来的打算,他会继续努力骄傲的做自己。
  对《米尔克》这部电影的诞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乔纳森·贝茨在首映礼当晚好像一个英雄,无数人为他鼓掌欢呼,俨然把他当做了新一代的群体名人和同志偶像。
  但只有乔纳森·贝茨自己知道,离开了卡斯特罗大街,离开了旧金山,他身上的“英雄”光环不仅会荡然无存,那些知道他性取向的普通人,大多也会对他敬而远之,甚至充满敌意。而他,其实在受到袭击之后一直有PTSD的症状,至今仍然需要定期去看心理医生。
  乔纳森·贝茨也将这些想法告诉给了男友,男友安慰他说:“社会在进步,会越变越好的。”
  仔细想想,这句话也没错,就拿好莱坞电影来说,同性恋角色从隐形人、凶手、变态到喜剧角色、普通配角,再到如今甚至能以正面形象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世界对待同性恋群体的看法的确是越来越宽容平等。
  过去一年多里,乔纳森·贝茨和男友一起经历了很多,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原本准备等周年纪念日去马赛诸塞州登记结婚的,现在他们决定等到纽约州立法通过同性恋婚姻后,再在本州登记。他们相信自己终究能等到这一天的。
  乔纳森·贝茨参加了电影首映,男友却还没看过《米尔克》,回到纽约后,乔纳森决定陪男友再去一次电影院。
  他们开车从下城区出发,经过布鲁克林大桥进入布鲁克林区,那里有一家他们常去的电影院,也是现在纽约放映《米尔克》场次最多的电影院。
  距离电影院还有一个路口的时候,他们已经看到了远比平时多的人流,贴着《米尔克》海报、亮着“24小时放映”灯牌的电影院大厅里更是大排长龙,队伍延伸到了外面的马路上,甚至连转弯的街角处也在排队。
  乔纳森·贝茨没有说话,男友也没有说话,他们只是沉默着将车开往了另一家放映《米尔克》的连锁电影院,然后是又一家……每家电影院前都排着整齐又拥挤的长龙,后来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也没有人转身离开,而是撑起了一把又一把雨伞,继续排着队。
  还有几个记者在拍照,一家电视台在采访排队的观众,是FOX新闻台的记者。
  “FOX的新闻主播肯定会在明天的晨间新闻里说,是《米尔克》把美国的所有同性恋都吸引进了电影院才能制造出这样的情景。”乔纳森·贝茨忍不住开嘲讽说。FOX新闻曾针对他的遇袭事件做过一系列专题报道,但却是站在同情凶手的角度上,还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话,这无法不让人觉得这家电视台存在着偏见。
  “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真的。”男友说,他的声音里带着坚定的希望:“《米尔克》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的,我从未见过哪部独立电影有这样的排队盛况——那些B级片除外——这肯定会改变很多事情。”
  乔纳森·贝茨看向窗外,雨还在下,电影院大厅内也依旧人潮拥挤,不停有人走进去,也不停有人续在队伍最后,整个队伍的长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是的,这肯定会改变很多事情。”乔纳森·贝茨紧握住男友的手说:“或许这会促成一些巨大的转变,说不定,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第245章《米尔克》上映群像
  罗杰·埃伯特像回家一样走进他熟悉的放映室,在有微光的漆黑环境里,准确无误的找到了他的座椅——就在最后一排、紧挨屋门的过道旁边,那张椅子经过常年使用,已经有点倾斜,连海绵塌陷的形状都非常契合他的身体,既柔软又舒服。埃伯特喜欢坐在上面,度过几个小时惬意的观影时光,他还经常把脚伸到前面椅子的扶手上,这能让他经常酸痛的肩膀和后背舒服很多。
  “要来点儿吗?”紧挨着他坐的,主持着一档电影评论节目的老友迈克·菲利普斯递过来一块凉了的三明治。
  “不,谢谢,我在家吃过了。”罗杰·埃伯特推了推老友的手以示拒绝。
  “好吧。”迈克·菲利普斯将三明治收回,放在了餐盒里。他的座椅旁边还散放着饮料、眼镜、毛毯、笔记本电脑等物品,事实上不只是他,放映室里的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将自己的大衣杂物堆的哪儿都是,活像是来野营的。
  这间放映室位于芝加哥雷克街,历史悠久,面积狭小,只能摆放五十个座位,还往往坐不满,因为二十多年来,这里的固定来客只有十几个人——罗杰·埃伯特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本地有名的影评家——但也不至于冷清,因为对有些影评家来说,他们已经是把第二个家安在了这里。
  虽然这些影评家们偶尔也会去外面的电影院,去体验一下更大的银幕和更新的技术,但他们还是习惯于驻扎在这里,这间小小的放映室在好莱坞也非常有名——不夸张的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的得主们经常在此诞生——电影公司们总是会殷勤的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电影拷贝送来,这是受人尊敬的影评家们理所应得的福利。
  罗杰·埃伯特看了眼银幕,正在播放的这部电影已经到了尾声,是妮可·基德曼与西恩·潘主演的《翻译风波》,上映没多久,听说首映票房很不错。
  片尾字幕一出现,放映室就热闹起来,影评家们纷纷抱怨:“剪辑太差了。”
  “有点像《本能》,还是低分版的。”
  “我差点睡着。”
  “画面精美,内涵空洞。”
  有人问:“接下来我们看什么?”
  “看《米尔克》。”罗杰·埃伯特说:“电影拷贝已经送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