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三国之最强霸主>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主考官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主考官

  “这一次谁去当主考官?”刘可在一次内阁会议中问道。
  其中这件事早就该决定了,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蔡邕和司马徽都上阵过了,刘可没有继续让他们参与。因为在这个时代,主考官的荣誉非常大,当届中举的学生,会认主考官为老师。
  或多或少会有人一些师生情,这种关系,非常容易拉帮结派。
  假设,以后整个扬州的官员,全都是蔡邕的学生,那么他们该听谁的?
  刘可在的时候,还不会成为隐患,毕竟他非常强势,但是以后的事情,没有人说得准。
  所以科举主考官的位置,还是轮流坐比较好。
  刘可麾下一群文人谋士,能力很强,但是在学问一途,还没有走得特别远的。
  就比如说鲁肃,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在蔡邕等大儒之上,但是就钻研学问的资历而言,还是太浅了。
  “主公,实在不行你就自己上吧。”鲁肃建议道。
  这的确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是刘可希望自己的第一次,用来招揽诸葛亮和陆逊。
  刘可为了等他们成长,已经等了好久了。韭菜没有割,让他非常难受。
  不过郭嘉还是依旧靠谱,提供了一个人才。
  “主公,您看孔融怎么样?”
  孔融不仅是前青州刺史,更重要的是他学问很深,还是孔子的后人。由他主持这一届科举,意义很多。
  其一,可以为科举造势,孔子后人都认可科举了,孔子肯定也认可,孔子认可的东西,儒家怎么可能不支持?
  其二,孔融禅让以后,就一直赋闲在东阳城,刘可赏赐了他一个大宅邸,终日饮酒作诗。让人看到了,还以为刘可孤立他了呢。所以,启用孔融,能够稳定人心。
  “好,第三届科举的主考官,就是孔融了。”刘可一锤定音道。
  孔融得知这件事后,对刘可感恩戴德。他早就听说过扬州的科举制度了,现在能够主导这样的盛事,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恭喜文举!”祢衡笑道。
  “东阳侯用人,真是不拘一格。”孔融赞叹道,他本以为自己要在一个闲职上过一辈子了,没想到还有转机。
  “文举,对于扬州的科举,你怎么看?”祢衡问道。
  “对于儒家而言,是一件幸事,对于寒门而言,亦然。”孔融道。
  这个时代寒门很难出头,藏霸就是出身徐州,就是因为身份的问题,得不到重用,这才落草为寇。
  陶谦在的时候,徐州坚定地执行一个理念,那就是重用世家,导致徐州世家非常膨胀。
  陶谦的事,不是特例,刘虞也是如此,在幽州收买了世家,才稳住了脚跟。
  还有刘表,刚去荆州任职的时候,基本没人鸟他,后来他娶了蔡瑁的妹妹,借助蔡家的权势,获得了荆州世家的支持,这才独霸一方。
  “相对而言,科举已经非常公平了。”祢衡道。
  “正平,你不考虑一下吗?东阳侯雄才大略,难道你还看不上眼?”孔融道。
  “非也,东阳侯是人中之龙,我非常佩服。”祢衡道。
  “那你为何不在扬州谋官,施展一身抱负?”孔融道。
  “因为,我是看着东阳侯起家的,他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如同神灵一般,不管我再怎么努力,成就也不可能超过他,干脆舍了这个心思,逍遥快活。”祢衡道。
  孔融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原本心高气傲的祢衡,天不怕地不怕,竟然被东阳侯打击到了?
  祢衡心道:那是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一开始,祢衡认为刘可不过是一个卖酒的青年,在乱世之中,有那么一点点才能。
  可是,竟然看走眼了!
  祢衡的心情顿时复杂,沉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在刘可帐下为官。
  而天下诸侯,比刘可更加出色的,一个都没有,祢衡怎么可能看上眼?
  “正平,你不妨参加此次科举。”孔融建议道。
  以祢衡的才华,科举前三甲手到擒来。
  “文举,我可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祢衡道。
  由于科举人数变多,现在需要层层筛选,通过州郡的考试后,才能参加科举。
  “这一点小事,东阳侯怎么可能计较?更何况,你是有真才实学的。”孔融道。
  “你才当上主考官,可不要徇私。”祢衡道,“更何况,你是主考官,我更不会去参加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孔融只好作罢。
  扬州的生活,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人生有更多的乐趣可以追寻。
  成为主考官后,孔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述职。
  “作为主考官,一定要公开公正。”刘可叮嘱道。
  “东阳侯请放心,赌上孔家后人的荣誉,我一定会倾尽全力对待此次科举。”孔融道。
  “那就好,还有科举的各种事项,都要熟悉,虽然你是主考官,但是只要负责儒学和策论就行了,至于算学,总会安排其他人选替你分担。”刘可道。
  “多谢东阳侯厚爱!”孔融道,这件事才是最麻烦的,东阳侯一句话帮他解决了。
  毕竟,作为传统的儒生,孔融没有学习过算学。
  “有什么事情可以找我。”刘可道。
  “是。”孔融轻声道。
  接下来,刘可又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孔融都一一记了下来。
  接管了工作以后,孔融也感受到了压力,有很多知识,都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算学只是其中一部分。
  可以说这么说,孔融这个主考官,比备考的学生,还要努力。
  就算是算学,孔融也咬牙学了起来,虽然成果微乎其微,但是聊胜于无。
  不仅如此,孔融拜访了蔡邕,进行取经。蔡邕也没有藏私,倾囊相授。
  为了不在学生面前丢脸,孔融费尽心思。
  不过,孔融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扬州的活力,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
  扬州在变好,扬州在变强。
  扬州如此,再过几年,还会有强敌吗?
  孔融拿着手中的书,陷入了沉思。
  在扬州的支持下,青州很快就能发展起来了。孔融觉得,他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