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都市>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_第111章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_第111章

  陶清风点头道:“是啊,专门存放奏报或重要文书留档的地方。在京郊。”
  严澹想起了火中清晰的梦,试探道:“那你……你……去过吗?”
  陶清风还以为严澹是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劲头犯了,什么事都一股脑儿追问下去,耐心温柔地说道:“我去送过文书。”
  严澹脱口问:“你一个人去的?”
  陶清风有些奇怪为什么严澹的问题方向有点怪,但还是说:“本来一个人送就可以的。不过我送的那次。燕澹生也去了。”
  严澹震得半响没话说,沉默得表情都忘记掩饰。直到陶清风疑惑问:“严兄,你怎么了?”
  严澹骤然间有些头晕,似乎发现了一个巨大萦绕心口的秘密,却不敢确定,他又回忆着那些梦,并没有逐渐淡化出记忆里,反而各种细节都清晰得触手可及。
  严澹的嗓子都有些沙哑,问:“你看过《七阁全书》吗?”
  陶清风眼中光芒一闪而过,一种很少能在他脸上的见到“神色飞扬”之态,笑着说:“看过。但只来得及翻了‘子’部的‘词采’;器部的‘屏书’;又翻了些‘经’部的十方家注疏章句。”
  严澹的心咚咚跳,问:“一定……看了很久吧?”
  “两三天没睡觉。但还是没看完。连十分之一都没看到。”陶清风惋惜道:“进藏书阁需要六部腰牌。我是借的。后来腰牌还回去后,就没有再去看过了。现代是不是有《七阁全书》的影印版?”
  严澹心中又剧烈跳动,陶清风所说,和他梦中所见之景,分毫不差地对上了。他深深吸了几口气,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再冷静,道:“现代的《七阁全书》是有影印的,电子版有八百G,你要的话,我回头拷你移动硬盘上……”
  然后,严澹问出了他萦绕心口的问题:
  “燕澹,你和他熟吗?他是个怎样的人?”
  陶清风听到那个“熟不熟”的问询,心口骤然一酸,勉强笑道:“我也不知道和他算不算熟。你好像对他很感兴趣?”
  严澹点了点头:“或许是名字挺像。我很早就开始莫名关注这位三公少师了。后来仔细研究他的资料,觉得有点奇怪。《大楚史》里的《郭燕屈刘何列传》,燕澹的记载,第一句话就是‘燕澹字焕白,河间建水人,祖父梁,父领冰,崇安元年,二十二岁封礼部典客司郎。’从一开始就是他的仕途,没有像别人一样记载少时事,甚至没有记载他科举经过。这是不寻常的。同列传里其他人,大都有小时候天赋异禀神童经历,但燕澹没有。这也罢了,就算没有典型性格事件记载,封官原因是因为科举、是明经、还是举孝廉,总是要记载的。若不是燕家子孙几本私人笔记,都能印证燕澹的科举经历。只看传记的一片空白,别人会以为燕澹是‘承袭爵位’获得的官职来历。”
  严澹顿了顿,终于小心翼翼提到:“这种被抹去记载,是因为那一科与‘熙元政变’相隔太近?”
  陶清风还从来没从这个方向思考过。他虽然读完了那本《崇安三十六年间要录》,但是并没有像严澹淫浸断代工程,对当时每本史书的体例掌握得如数家珍,毕竟这本史书,是在陶清风逝后才编写的。是否载燕澹少年时的经历,陶清风还以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体情况不同。但听严澹的口气,这里是一处明显的‘断笔’,是有原因而被‘隐去’的结构。
  陶清风道:“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为什么你不去参考应卿的传记呢?如果同因为政治避嫌被抹去科举记载,她那边也会体现吧?我翻看《崇安三十六年间要录》时,也没看见她的科举记载。”
  “应元帅是武将传记,体例是不一样的。不能这样类比。”严澹平静道:“一般只横向比较同个列传体系、《郭燕屈刘何列传》是分类在儒林类别下,无科举、不称儒。”
  虽然这个问题很新鲜,但陶清风才思敏捷,马上就说出了他的思考:“这本编纂者两朝老臣秋行安,是后来的乾岁年间中人,我并不认识。按年龄算,大概比我还小二十岁。他既然是两朝老臣,作为‘本朝’而非‘后一朝’的编纂史书者,受到‘本朝’政治影响而曲笔,是很正常的事。”
  严澹叹了口气,声音低沉道:“秋行安在自述笔记中说,自己是燕澹的学生。为了那时候已经消散几十余年的政治风云,而谨小慎微地隐去自家恩师的科举经历。是不是太奇怪了?除非,是燕澹在传记里提到那个诡异的‘不许学生录其言语形状’的理由,连同他少时辉煌的履历,都不著一言。所以秋行安会发出那种惋惜感慨。广川,依你对燕澹的了解,你觉得他为什么不著书呢?”
  陶清风摇着头,脱口而出:“不知道,这同样是我的疑惑。聪明和才学不用说了。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个自信又张扬的人,文章要是做的好,恨不得贴到别人脸上磨着别人夸他……真是非常奇怪。就和他不娶妻生子一样奇怪。”
  陶清风说完后才觉得自己好像话多了。抬头看去,严澹微愣,目光更加复杂地流连审视,努力在琢磨思考着什么的模样,似乎好几次忍不住开口问陶清风一个问题,却又憋了回去。
  陶清风被对方深邃的视线弄得略微不自在,没想到严澹忽然道:“时间是不是快到了……我们看电影去?”
  陶清风惊讶地发现,这个话题竟然就毫无征兆地结束了?严澹居然没有就此“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好像不太符合他刚才表现出来的兴致勃勃啊。为什么在自己说了奇怪燕澹生不娶亲生子的疑惑后,严澹突兀转变得那么大?
  但陶清风也没说什么,毕竟电影时间真的快开始了。他们这一聊,居然聊了一晚上。
  去往电影院路上,下雪了。陶清风还是第一次来到这边后看到雪。细小颗粒很快融化在围巾与袖口间。而在这落雪纷纷中,严澹一直不发一言,最后带着深思熟虑的语气,说:
  “广川。我要向你道歉。我不该让你‘扮演’我喜欢的人。”
  第83章 新资源
  《归宁皇后》点映好评, 持续在网络上升温发酵。除了影视圈的好评与讨论外, 竟然带起了一股集“科普历史”相关的风潮。评论人也扩展到非媒体圈。
  在点映第四天时, A省的省媒发声了。《归宁皇后》本来就是省文化厅授意下拍的片子,自然安排了相关传媒人员撰写影评。不过以往这种“任务式”评介, 都很少引得起大众兴趣。这次却又被辐射到的好奇观众们轮了一大圈。看过的观众普遍同意,没看过的观众也吃下了一波宣传安利。
  省媒的影评质量自然是有料的,这篇题为《简评电影<归宁皇后>的历史矛盾冲突》的影评, 除了微博,还发在官微、官方几个报刊媒体公众号、以及A省日报的娱乐版块上。
  撰写影评的是省委下属文化事业单位。与网络活跃的影评大V、电影评论观众普遍关注的“故事+演员+效果”方向不同。A省的省媒,更看重的是“历史+地域+民族”的宣传连带性。影评切入方向有了新看点:
  “文化电影《归宁皇后》, 把一千多年前,A省出身的民族女政治家香昌的故事搬上荧幕。让人对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产生神往。将历史上的A省风貌, 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A省从古至今, 地理、人文和经济的重要性与多样性, 曾有多方力量曾在这块土地上角逐。天胜皇帝和归宁皇后,就是这些力量角逐中的胜利方。这段故事取材于历史背景, 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悬念重重……影片的最大特点, 就是冲突不断。”
  “大姜帝国末期腐败集团、残余叛军势力、东水郡与宁西郡的冲突,民族诸部落之间的冲突, 大兴初期宫廷斗争的冲突, 威远将军与皇帝的冲突, 钦差与东水郡的冲突……这些冲突将各方势力,尤其是归宁皇后香昌,置于一种艰难困境中。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既能把剧情不断推向高潮,又凸显了大兴建国初期,A省地理位置之重要,有力铺垫了香昌崇高形象……”
  “……至于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有两条线,除了郗鹿-香昌-天胜-刘敢辜这条线,还有广积王子-天胜-陆熹翁这条线,王侯将相建功立业、固守传统或拥抱变革;还有婚姻情感、儿女情长、兄弟温情、君臣相得等等人文情怀。将影片置于一种积极又温暖的情感氛围中。让历史剧不再‘披着冷冰冰的外衣’。同时也饱满了人物性格刻画,进一步使得剧情丰满又耐人寻味。”
  “……这些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东水郡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条件、经济状况使然。历史上的东水郡,以今天A省的咫河为界,地望包括现在的宁阳、海箕、平金、乌卅等等……可通巴蜀、纵连秦川……华国古时的‘陆地丝绸之路’也看重这条通道。也是一直以来是中央王朝与地区政权的重要联系。同时这里还是富饶的经济作物产区,蕴含诸多资源……这些在《归宁皇后》中也有体现,布景道具皆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作物。”
  “……从文化上来说,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东水郡,在大兴初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和中原王朝是从属关系。经济开发也不充分。在《归宁皇后》中,香昌是为数不多,从小学习汉文化的人。后来她成为上层领袖后,在东水郡铺展开汉文化学堂,这不但和史料记载一致,更增加了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把一个努力改变自身状况,改变本民族文化保守思想的伟大政治领袖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总之,作为一部历史剧,《归宁皇后》给人的印象和教益是非常深刻的。这样一部精心力作,其创作的艺术、影片的效果、音乐的配置、服装道具场景、人物心理刻画,都有许多值得书写的亮点……”
  虽然这是一篇只字未提演员的评论,但这篇报道对演员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陶清风在春节的前三天,又接到了公司的紧急电话。
  丽莎告诉陶清风,之前本来说春节之后再给他接工作,但有一个资源实在太好了,这算是借《归宁皇后》东风借到顶尖那种资源。丽莎生怕熟鸭子飞了,就先替陶清风接了下来。
  陶清风相信丽莎眼光的信心,在听到她下一秒的介绍时成功地崩塌了。
  “您怎么……给我接了一部现代剧?不是说我的路线是‘古装’吗?”陶清风忍不住问。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虽然他预料到总有一天会发生,一个演员不可能完全不演现代剧。可是陶清风至少以为,在一两年站稳脚跟之内,丽莎都会秉持着那个“路线”给他接古装戏,让他至少有个适应的时间。
  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而且听丽莎的语气,如果是借电影东风能达到的,陶清风这个咖位能接触到的最好的那批资源——演起来的难度肯定不小。在“正常的难度”之外,对于陶清风个人来说,还有那部分“演现代人”的难度。
  丽莎的完全没意识到陶清风的抗拒,她说:“路线?那是弹性的。这么好的资源,不知多少人抢着要……送上门来,怎么可能不要。”
  丽莎又疑惑道:“而且这不是现代剧啊,你是不是对‘现代剧’有点误解?”
  事实上,这是一部民国抗战剧。在陶清风心里,就算是这个时代倒推近百年前的事,由于生活习惯已经远远甩开了古人,对于陶清风来说当然是“现代剧”。
  意识到对于现代人来说,民国时期是“近代”而非“现代”。陶清风连忙打补丁道:“我的意思是……我以为我一直演那种戴假发的古装形象呢。这个资源,真的那么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