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猴王获自由
唐玄奘很聪明,他并没有点明昊天天帝的身份,而是以人族圣父的身份称呼昊天,这样让昊天也有一些不好意思拒绝。
没过多久,昊天的声音便在天空中响起:”唐玄奘你之请求我已知晓,这泼猴已经到了自由的时刻,如今就让他随你去西天吧。”
话语刚落,镇压孙悟空的桃山渐渐消失在了这里,重获自由的孙悟空欣喜不已,然后对天上拜道:”多谢大天尊不杀之恩,俺老孙感激不尽,感激不尽。”
“500年的教训应该够你受了,孙悟空你好自为知吧,”昊天的声音再度响起,随后庞大的气息也开始消失殆尽。
再看到昊天的气息彻底消失后,孙悟空才真正的松了口气,并正式拜唐玄奘为师,同时也成为了唐玄奘的大弟子,正式护送这唐玄奘向着西天所在地而去。
就在师徒二人赶往西天时,一路之上的妖魔鬼怪也同样得到的消息,并且分分做好准备,其中不少仙家坐骑也开山立府,变成妖怪驻扎在了师徒二人的必经之路上。
其中就有天庭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木狼私自离开天界数十年,至今仍然了无音信却没有人上报,不得不说是一桩怪事。
这样的事情远远不止一件,然而无论是拥有大神通的昊天,亦或者其他的天庭众仙对此却装作看不见,可以说未来的西天取经小组将会经历重重磨难,而这些磨难当中有不少都是天庭的手笔,但现在的师徒二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不提赶往西天的二人,此时在须弥天内,准提看着一旁的接引十分兴奋地道:”师兄西游已经开始,我们西方的大兴即将到来了。
接引听到准提的话后也颇为感慨的点了点头。毕竟为了这次大兴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重了,甚至连背叛师门这样的恶名,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承担了起来,为的就是让西方真正的大兴。
只不过心中的一丝担忧接引并没有说出来,因为他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佛教的危机不止于此,可到底是和危机他又算不出来,如今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看看情况再说了。
“佛消魔长,佛消魔长!”洪荒壁垒之外一个阴森的声音不断响起,话语之中更是充满了兴奋之意,因为他即将回归他那已经离开许久的洪荒,到那时他要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怖,让所有人都知道他魔祖罗睺又回来了。
紫霄宫内的鸿钧眉头微微一皱,但最终只能轻叹一口气,魔主罗睺回归洪荒乃是天意注定,身为天道代言人他无法拒绝,只能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而不能随意出手,如今他也只能把希望放在昊天他们身上了。
而在凌霄宝殿上,太白金星恭敬地出列道:“启奏陛下,不知为啥何,如今三界之中多出了不少走火入魔的修士,其中不乏大罗金仙,就是准圣也有一两位,他们在三界当中搅风搅雨还请陛下决断。”
玉帝听到后一只手在扶手上敲打了一会儿,而后才说道:“传旨,让九天荡魔祖师北方真武大帝,率领本部兵马以及诸天星宿,下界清剿那些走火入魔之人。”
“老臣这就去传达旨意,”太白金星听到后恭敬的应了一声,随后便转身离开了这里。
而在西方大雷音寺中,如来在看到孙悟空还未收心后,心下一琢磨,‘决定必须让那猴子削去真识,才有可能皈依佛门,想到这里随即一挥手,六道金光朝着哪里飞去,化作了名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山大王,作为一难阻挡唐僧二人。
不出意外,在孙悟空看到这六个挡路的毛贼之后,随即痛下杀手,将这六个毛贼一一打杀,紧接着这六人化作一道金光进入孙悟空体内,想要消除孙悟空心中的戾气。
眼看孙悟空的戾气即将被消除,其体内突然出现一道金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无骨舍利当中,和六道佛光分庭抗礼,保住了孙悟空心中的戾气,从而让孙悟空恢复了清明。
这让大雷音寺的如来有些惊讶,但时候心中又是苦笑,他知道这又是大天尊的手段,想到这里他也不打算再多管了,毕竟他对佛门并没有太大的忠心,只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至于成不成他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但是这个金箍必须送出去。
想到这里如来看着观音道:“观世音尊者,这金箍就由你送给唐僧,让他去约束那泼猴吧。”
“谨遵我佛旨意,”站在莲台上的观世音听到后应了一声,随后便离开了大雷音寺。
而在混沌的西方二圣,起初看到六贼对孙悟空没用后脸色也是一黑,不过好在他们还有后手,在看到如来让观音送金箍之后,二人的面色又好看了不少,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尽在玉帝的掌控之中。
毕竟作为一个熟知洪荒走向的人,玉帝早就清除西方二圣,在西游路上的种种安排了,因此也相应的做出了不少应对,以最大化削弱佛教能够从中获得的好处,而这一切西方二圣虽然有一定的感应,却根本不知道玉帝做了多大的局。
而在凡间,唐玄奘虽然因为孙悟空打死六个毛贼责怪了一番,但是孙悟空却毫不在意,毕竟他堂堂齐天大圣又岂是六个毛贼能够挑衅的,虽然这个称号在天庭有些名不副实,但在凡间还是很响亮的。
就这样师徒二人继续前行,一直到了晚上之后二人才停下歇息,在梦中观音直接将这金箍的妙用告诉了沉睡中的唐玄奘,随后就消失不见。
直到观音消失之后,唐玄奘才睁开了双眼,将手中那个金箍化作的帽子放了起来,随后便开始继续安然入睡。
而同样熟睡的孙悟空,并不知道自今日之后,他就要被一个所谓的金箍给束缚住,从此受制于唐玄奘,或者说是受制于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