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网游>我真不是法爷> 第318章 叠加态

第318章 叠加态

  林奇一句寻找疑问。
  对面神孽则回应以一句门法术。
  两人看似在说着毫无边际的话语,却又是在延续着更早的话题。
  所谓门当户对,本质上讲述的便是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的迥异。
  因此林奇询问一句地点,本质上也是在继续追问,对方到底是谁?
  这一次不是形式上的特征,而是身份上的归属。
  同样,这位狡猾的神孽则是以打哑谜的形势,说了,又等于没说。
  但它有真的说出了最大的提示。
  林奇默默闭上双眼,深思着这个回答。
  异界之门,实际上它绝对是物理学上最为奇妙的法术之一,与时间停止、变形万物这数大涉及法则的法术并驾齐驱。
  显然,对方回答寻找到自己的方法,就是通过“异界之门”。
  但这只是字面的回答。
  深层的回答是用“异界之门”来解释了自己的来龙去脉,这里就需要林奇有用更深的敏锐度才能察觉到,或者说他最后的问题是有意为之,此时自然能够识破。
  异界之门?
  林奇不断在嘴里咀嚼着这个词汇,喃喃自语说着。
  异界之门的用途,便是沟通世界,哪怕是天涯海角的两端都可能瞬息闪现。
  这让他想起了一个物理学上的名词。
  叠加态。
  曾几何时,那位在整个物理学史上都留下了诺大名声的物理学家,他的生平绝对算是“真香”范畴,甚至他的理论没有几位普通人能够了解,可关于他那个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却是流传甚广,甚至比起一些注明的社会学实验还要深入人心。
  所谓思想实验,便是以“想象力”来进行推动的实验,一般都是现实尺度上无法触及的领域。
  当时这位后世量子力学的巨擘,便试图将微观领域的量子力学扩张到宏观领域,一宏观的尺度来解释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问题。
  具体的实验过程便是将一只猫放入封闭不透明的箱子,而箱子顶部放上一颗衰变率为50%的放射性原子。
  同时还有一个粒子探测装置,一个剧毒物质,一把锤子。
  如果探测装置探测到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诸如以受到衰变放射的例子,那么就发出信号让锤子打破瓶子。
  猫死。
  如果粒子不衰变,那边猫活着。
  这种桥接,让猫的状态由粒子是否衰变而决定。
  而根据传统的经典物理性,盒子必然是两种确定的状态。
  但是量子力学的世界观里,盒子关闭则整个系统都处于生死叠加的状态,因此猫的死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到是否衰变后才能决定。
  当初薛定谔提出的这个思想实验,就是要吐槽那哥本哈根诠释,故意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让问题从微观的不确定性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缺地新原理。
  理论上,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偏偏着猫的死活又违反了这一点。
  而所谓“叠加态”,便是量子世界最为区别与宏观世界的一点。
  量子世界里,确定性被不确定性所去太。
  无论是粒子的速度、位置都是不确定的状态。
  乃至今日,高中物理学已经开始讲述“电子云”改变,便是指氢原子的垫子出现在各个位置的概率。
  所以这个概率诠释便是,在进行观察之前,量子系统都处于叠加态之中。
  正如那个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双路径实验通过演示光子或者电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以开一条缝隙和两条缝隙,光子照在面板的不同,证明了这些围观粒子实际上同时走了两条道路。
  这也正是林奇的猜想。
  对面这位神孽,其实无处不在。
  唯独在如电子版被观察的时候,才彻底的确定了某一个形态。
  异界之门,才是窥见对方的途径!
  而刚刚那个仪式,也不过是加多了一条缝隙罢了。
  “有趣。”
  神孽明显读出了林奇的内心念头,用着低沉的语气夸奖道。
  这也是少数,他超呼寻常地施展自身的慷慨与大度。
  下一秒!
  门状神孽一反过去,当场如同林奇一般喃喃自语起来。
  林奇也是寒毛悚起。
  最为正统的创生圣言!
  对方再用自己的方式,向林奇展示着一个更为彻底而直接的方法——
  如何编译这个世界。
  又或者说,超自然力量,又是如何决定这个世界的组成。
  实际上,所有的“法术”乃至创生圣言本身,都是在观测!
  一个电子,它无处不在,直到被掀开盖子观察,才正式完成了“坍缩”,找到了最终的状态。
  同样,整个世界最初的本源混沌,便是类似于这种模糊的境地。
  直到最初的超凡介入,混沌才开始厘清。
  何谓力量。
  何谓本质。
  何谓术。
  何谓道。
  像那大名鼎鼎的“薛定谔的猫”试验,也诞生了另外一个著名的学说——
  “平行宇宙”学说。
  在1957年时,一位名为艾弗雷特的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多世界诠释”。
  在进行薛定谔的猫的实验的时候,箱子里本身就有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在箱子外的情况完全相同,唯一的内在区别是,一个世界里箱子里是死猫,一个世界箱子里是活猫。
  只不过这两个世界纠缠在一起,知道观测时,这两个世界便发生分离,然后各自变为崭新的一个世界,并且从此相互之间不再影响。
  -----
  内容正在更新中,请稍后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