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632 最大的智慧

632 最大的智慧

  洪武六年七月,宋濂升为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他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给散官定官阶职务。
  朱元璋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想让他处理政事,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
  朱元璋见他如此谦逊,对他愈加看重。
  洪武八年九月,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
  朱元璋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派人送给太子,并在图外题词,命宋濂访询,随处讲解。
  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宋濂逐一举陈,随事劝说,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作为太子的老师,宋濂可谓尽忠尽职。
  他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
  这意味着,他始终坚持要求自己做一个温和的人。
  不过,朱元璋是属于对任何人都怀疑的人,所以,他对宋濂也采取了监视。
  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朱元璋派人暗中观察。
  第二天,朱元璋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
  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朱元璋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
  宋濂,用他的诚实,避免了一次危险。
  朱元璋对宋濂,可以说是非常的信任。
  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
  这一点,实在是做人的典范,那就是,不说人短,只说人长。
  他虽然不说人短,但遇到事,也能保持正直敢言。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朱元璋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
  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
  朱元璋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
  不久,朱元璋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
  朱元璋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确实如圣人一般。
  朱元璋每当闲暇之时,召见宋濂,都要下令设座上茶。
  每当早晨见宋濂,总要下令做膳招待,反复地向宋濂咨询,常常谈到夜半才作罢。
  这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他的尊重。
  不过,由于宋濂太圣人了,朱元璋也有开他玩笑的时候。
  朱元璋知道宋濂不会饮酒,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使他醉得行不成步。
  朱元璋见他酒醉的样子,十分高兴,亲自作《楚辞》一章,又下令词臣作《醉学士诗》。
  朱元璋虽然开宋濂玩笑,但内心里还是尊重他的。
  有一次柱严重将甘露调入汤中,亲手舀起来给宋濂喝,并说:“这种汤能治病,还可以益寿延年,我愿与你共享。”又下诏令太子赏赐宋濂良马,然后又亲自作《白马歌》一章,也命侍臣赋诗附和。
  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
  洪武九年,宋濂晋升为学士,承旨负责起草诰书,仍兼赞善大夫。
  第二年,宋濂担任官职,太祖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宋濂年纪多大了,宋濂回答:“六十有八。”
  朱元璋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了。”
  宋濂顿首谢恩。
  又过了一年,宋濂来朝拜见。
  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朱元璋要将宋濂处死,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安置到茂州。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伯温,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宋濂逝于夔,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将其葬于莲花山下,蜀献王仰慕宋濂大名,又将宋濂之墓移至华阳城东。
  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又辅佐帝业,功昭绩著,却死在远戍之地,时间已久,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明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恢复宋濂原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宋濂,能在多疑的君主下,最后善终,并获得了声誉,完全是用他完美的人格所致。
  李善长智慧或许超过宋濂,但人格不如宋濂,他过于贪恋权力;刘伯温智慧也超过了宋濂,但他处处展示聪慧,最终死于非命。只有宋濂,用他的正直、忠诚,以及处处保持的温和与谦逊,使得他在政治旋涡中,就算被卷了进去,也得到了善终。
  所以,很多时候,优秀的品质,真的,就是最大的智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