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二老回虞城
当嫩芽密密麻麻长出来之后,她叫上妈妈和建根婶,一起帮忙到这边采茶叶。
人多速度快,三个人用了两天时间,就采了六十多斤茶叶,炒制完成后,有了十六斤成品。
把它们装在几只密封铁皮罐里,等两个舅舅过来,让他们带回去。
可惜种在这里的茶树不怎么安全,不能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获得茶叶。
等夹岙的茶树长大后,她就可以长期采用这样的办法,多浇几次灵液后采摘。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算用的灵液再稀薄,只要长年累月浇下去,这些茶树也会发生变异,甚至慢慢变成灵茶树吧!
到了那时,加工出来的茶叶,必须限人限量出售了。
肯定不能卖给不熟悉的人,免得秘密泄露。
“爸,你留一斤自己喝。”离开前,她给父亲留了一小袋。“这茶叶比较特殊,除了自家人,你不要泡给别人喝。”
可能是对灵液的使用还不够精准,青叶子摘下来后,大小不一,看起来有些杂乱。
单看茶叶的样子,还不如前段时间用嫩芽炒制而成的旗枪,那个看起来更嫩更吸引人。
“不用不用。”见女儿这样叮嘱,谢世林猜测这茶叶不简单,就摇手拒绝。“等茶叶便宜后,我随便炒些粗茶喝就行了——”
他们这个年纪的男人,哪里舍得喝这样的好茶?
再说又不懂品茶,所以平时喝的都是又浓又苦的粗茶,用来提神最好,喝了后不容易犯困,有精力干体力活。
“这茶能养生,你以后就喝这个。”谢秀文发现父亲依然是老观念,对生活没什么要求,就有些难过。“再说我们现在的条件不一样了,你已经五十出头,得好好保养了,否则别人会骂我们不孝的。”
自己当初为什么辛苦去鹏城打拼,除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父母和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不用一把年纪了,还得在地里拼死拼活干活。
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老人,已经七八十岁了,因为生活所迫,依然在地里干农活。
夏天时光着上半身,佝偻着腰在地里割稻种田,脊背被太阳晒得冒着黑色的油光,身子仿佛已经直不起来,看得人心酸。
她希望夹岙这边收拾好后,爸妈只要安排一下工作就行,不必再干体力活。
“行,行。”谢世林明白女儿的孝心,最终把茶叶收了下来。“我有空了一定和你妈一起喝。”
当天一家回到县城,因为秦家二老今天也要过来了。
秦冠麟确定班机后,原本打算去余杭机场接他们,被二老拒绝了。
说这次过来,带了保姆和勤务员,有他们照顾,不会有事,不用儿子来回开车了。
何况曹金海和冯玉霞这对夫妻,也会过来接机。
见他们说的坚决,两人只好在家里等着。
考虑到他们很久没见到孙子了,谢秀文去学校把儿子接回家,让他们一到这里,就能见到一家三口。
下午一点多,外面传来喇叭声,一行人终于到了。
三人急忙打开院子门,迎了上去。
车子一停稳,张清芸就急忙下了车,朝她的宝贝孙子快步走过去。
“奶奶——”谢锦程见了,也跑过去扑进她怀里。
直到被她一把搂住,才有些不好意思。
大家在一边静静看着她们祖孙俩亲热,脸上都带着笑。
血脉这东西真的很神奇,这么多年未见,认下才几个月,他们的关系就这么亲近了。
“一路上辛苦了,先进屋休息一下。”等他们松开手,谢秀文这才招呼大家时屋。
二老脸上虽有疲态,不过比起以前,状态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好。”张清芸笑着应了声,再次拉起孙子的手,一起进了屋,在沙发上坐下来。“才离开三个月,感觉时间过去了好久,在京城的日子太难熬了——”
以前习惯了天天呆在家里,对外面的世界可以说毫无兴趣,所以也什么没时间观念。
直到知道有个失散在外面的孙子,她才恢复了以前的兴致,匆匆过来虞城。
短短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已经很难抛下这个乖巧懂事的孙子。
原以为回到京城那个熟悉的环境,能很快适应。
可是长时间看不到孙子,那种感觉非常煎熬,所以听说儿子准备结婚,又匆匆赶了过来。
“那以后就在虞城生活好了,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谢秀文趁机劝道。
除了一家人团聚,她觉得最能吸引二老的,肯定是带有灵气的食物。
虽然靠药浴恢复了健康,毕竟年纪摆在那里,时间长了,身体器官会再次慢慢衰竭。
只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保持现在的状态,健健康康地活到百岁以上。
“我们试试吧!”张清芸不敢把话说的太满,毕竟京城那边也有不少人需要应酬。“这次我们尽量呆久一些,希望不会影响你们的生活。”
“不会不会。”谢秀文连忙回答。“我们巴不得以后天天生活在一起。”
匆匆给两人泡了自制的茶,又领着保姆和勤务员,到客房安顿好。
至于她们想喝,肯定只有普通的茶叶。
“对了,阿文,上次给我们泡澡的药水还有没有?”聊了一会后,老爷子悄悄问谢秀文。“京城有个朋友,最近身体突然垮了,虽然觉得这事不适合告诉他,可是不救他,又过不了心里关。”
说完,轻轻叹了一口气。
如果只是私交不错,他肯定会选择替儿媳妇保守秘密,毕竟人都是自私的,相比朋友,自家人更重要。
主要是那个朋友在战争期间,替他挡过一次子弹,虽然只是伤了胳膊,他总觉得欠了人家一条命。
现在自己明明有办法,如果眼睁睁看着他受罪,他过不了心里这一关。
“药水还可以配。”谢秀文能感受得到他的纠结,所以回答得很干脆。“如果爸觉得有必要救他,我就再配一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