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皇帝捉狂
大明朝的局势也是非常的惨,自从刘家起兵以后,他们就非常的被动。
一开始他们因为运河被切断而暴跳如雷,认为没有什么比这更加严重的灾难了。
但是当他们拒绝了刘家和谈的条件以后,双方再次兵戎相见,刘家突然间暴起,进兵江淮,攻占江南,他们才发现,更大的灾难这才出现。
以前运河被切断,意味着他们南方的赋税,不可以北运,现在倒好,他们赋税重地,直接的就被对方攻占了,成为了对方的补血地,这种此消彼长,是非常严重,大明立刻就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刻。
许多人还乐观的认为,大明朝已经传了两百多年了,有非常深的底蕴,不是区区刘家反贼可以推翻的,即使就算让刘家得势,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差不多就是换个主子,另投明主罢了。
但是崇祯皇帝就非常的悲观,非常的绝望,自从丢失了江南以后,他就没有一天好过,没有了江南赋税的支持,大明是没有办法维持其在北方的统治。
大明在顷刻之间,就进入了亡国的边缘,别人或许感觉良好,但是崇祯皇帝可是知道,留给他的时日不多了,不做中兴之主,便为亡国之君。
如果不能够铲除刘家的叛军,就是他们的灭亡之时,这样的想法,一直就在皇帝心中,所以他才会改变了许多一贯的做法。
以前,他一直就认为,听信这些文官的话,遵从祖宗留下来的祖宗家法,就可以把大明维持下去,世世代代的传下,他一直也都坚信这一套,对于士大夫和祖宗家法,他抱以最高的敬意,即使是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都会抽出时间来开经筵,听士大夫们讲诗词经赋,讲人生的大道理。
然而这一切有卵用,事情以最为惨烈的方式崩坏,每个人都活得好好的,只有他活得惨,对于成为亡国之君的恐惧,这令他质疑一切,颠覆一切。
也都令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令他质疑身边所有的人,总有一种想法,身边就没有一个好人,总有刁民想害朕,文武百官,没有一个是忠心的,就是想在他身边捞取好处而已,也是从这时候起,他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总是一厢情愿的相信别人。
他总是认为,满世界的人都是在纵情享乐,只有他忍辱负重,在负重前行,所以他就独自策划明年的军事行动。
本来他明年的军事行动,是非常的好的,首先就是命令杨嗣昌、洪承畴部围攻山东,首先把这精华之地重新夺了回来,在保卫了京城的安全以后,再进行其他的谋划,理想中就是扫平长江以北的刘贼。
国之栋梁朱燮元这时候他应该已经进入了武昌,在湖广一线跟华夏军交战,在几路大军联手围攻和夹击之下,还是有可能歼灭华夏军乱党,稳定国内的局势。
但是朱燮元真是令他过于意外了,他突然间就打了这么大的一场大胜仗,他振奋万分,充满了希望,很快朱燮元又莫名其妙的就败了,而且还败得这么的迅速,让他所有的谋划都落空了,这样子的场面,令他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绝望之中。
用崇祯皇帝的话来说,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应该相信谁。
到了这一刻,崇祯皇帝只能够这般来,谁能帮助他,他就相信谁。
许建强能够为他弄来银子,搞来钱粮,他就相信许建强,只要能让他的手下军队有粮有饷,他就不在乎这粮响是怎么来的。
朱燮元能打胜仗,不管他如何的越过底线,如何的令朝廷不爽,崇祯皇帝就是相信他,这么多官兵他们都投降了,只有朱燮元部的人投降不了,就是因为朱燮元杀了大量的华夏军的俘虏,朝中的官员,居然说什么杀俘不祥,这不扯淡吗?
本来对于皇后力排众议,让许建强担任太子太傅一职,负责教导几位王子,崇祯皇帝是不以为然的,就算在他的印象之中,他也有更多的人选,无论从武艺和文才上面,都远远超过许建强。
但是皇后亲自向他求情,这是非常少有的,他们成亲十几年,也都生了几个孩子了,一直相孺如沬,周皇后从来没有向他求过任何一样东西,这是皇后第一次向他求情,而且是为了他的儿子求,崇祯皇帝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皇后这样子干,其实是被朝中的大臣议论纷纷,认为这一位一直统御六宫,母仪天下,从来都不管朝中事务的贤后,开始插手朝政了,这是后宫干政,大大的不妥。
但是皇帝就是力排众议,驳斥了这些人,坚持了皇后的请求,本来如果这些人不闹,皇帝只是让许建强挂个名字,但是当这些人闹了以后,崇祯皇帝才蓦然而醒,决定皇子就得让许建强来教,他有空就得把他的本事教给皇子。
而且皇帝他也都开始不太听信这些文官们了,最显眼的特征,就是他不再热衷于听经筵,如果是以前,只要有空,他就会请来翰林学士,为他讲经讲理,即使贵为皇帝之尊,他也经常开经筳,请名儒学士讲经,然后赐宴,君臣同欢,这就是明主贤帝才有的作风。
但是崇祯皇帝开始不太信这一套了,因为他发现,这根本就没有卵用,听再多的经书又有什么用?能弄来粮食?能弄来军饷吗?让士兵吃饱饭?能打败刘贼吗?
如果能,这些翰林学士和名儒学士们,他们个个都是精通子诗经集,是这方面的顶尖人才,既然他们都已经研究清透,已经如此的了解了,为什么还会弄不来粮食?弄不来军饷?也平定不了流寇,这一切是为什么?
而且更令崇祯皇帝信念崩溃的,就是曲阜孔家,也都追随刘家南下,这令他十分的震怒、失望、自责、竭斯底里。
大明二百年,对于孔家是极尽礼遇之能事,所有的赏赐,比任何人都多,每年到了祭孔之日,皇帝都亲自前往孔庙上香,这种礼遇是前无古人,但是孔家又以什么样的东西来回报于大明?在大明风雨飘摇之时,他们居然追随刘家南下,由支持大明改为支持刘家。
孔家随刘家南下,支持他们,这给崇祯皇帝以巨大的打击,也都给仕林以巨大的打击。
读书人讲气节,所以他们高人一等,但是往往是这些人却没有任何忠义之心,那又从何说气节二字?
这一件事,也都给仕林以巨大的打击,孔家在刘家起兵以后,身份非常的暖味。
那一位名震山东的静云公,出自一片好意,出自感化刘远桥这枭雄,所以牵线搭桥,促成他与孔家之间的姻缘,希望能够令他消除与朝廷隔阂冲突,更好的为朝廷效力,结果倒好,就没有化解刘远桥的狼子野心,还让他成功的把孔家拉下水。
孔家跟着刘家南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可能是他们跟刘家是姻亲,如果刘家失败,可能会受到牵连。
当然孔老爷子他担心的,并不是这一点,凭着他是孔子的子孙,圣人的血脉,但凡谁人当皇帝,都必须给他孔家以富贵,即使捅的蒌子再大,只是换一个人出去做圣衍公而已,只是孔老爷子觉得,自己现在还年轻,还没到死的时候,还没有到被人架空的时候,干脆就跟刘家南下,这可能也是一个机会。
刘家是朱家的臣子,以奴噬主,这是不符合孔家一向的传统,但是既然是他的女婿了,他不支持也得支持,就怕朝中的人,别有用心,对他弹劾,就令他吃尽了苦头了。
所以在刘家大举南下了以后,孔老爷子在刘远桥一再的游说和许以好处之下,也都跟着南下,只是留下他的次子在曲阜留守。
当然现在的山东,也在刘家的掌控之下,他所离开了曲阜,前往南京,也都不是搬迁,而是说去探亲访友。
但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特殊时期的出行,也都被许多人错误的解读,认为他就是支持刘家,事实上孔老爷子他的选择也不多,他不支持他的女婿,难道还支持皇帝不成?
随着孔家家主的出行,还有对他们的支持,刘家也喊出了开科取士的口号,这可是令他们的地位水涨船高,以前天下的读书人,都非常敌视刘家。
认为他们所作所为,非常的不厚道,但是在孔家首先表示对他们的支持以后,许多人也都开始犹豫了。
许多读书人就在想,反正他在大明都混不出头,也没有受过什么皇恩,凭什么不能改投明主?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这就是连圣衍公都投了刘家,凭什么他们这些人反而不能投,而且刘家为汉裔,华族正统,向他们投诚,也都没有什么问题。
这就意味着,整个仕林开始接纳和认可刘家,这就令大明保有的一点点的优势,都开始失去,都开始没有,崇祯皇帝就是开从这时候开始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