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宋朝大官人>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改元景祐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改元景祐

  博弈。
  陈初六这个例子,令宋绶茅塞顿开。朝局已经乱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除掉几个大势力的人,才能重新稳下来。
  李迪已然入京,他正式进入政事堂之后,就是一股新生势力。是宋绶联合李迪击倒李谘,还是李谘联合李迪击倒宋绶,这便是博弈。谁先动手,谁就能赢。
  “知应,若是本相除掉李谘,这个相位能保得住吗?退而求其次,本相的名位保得住吗?”
  “下官不敢保证什么,但天理昭昭。若宋相拨乱反正,这是建功,若宋相积非成是,这就是自绝于朝廷,自绝于天下。”陈初六说到这里,又道:“下官与李复古颇有些交情,与陈希元、王子正的关系也不错,到时候总可以替宋相说话的。”
  “唔……”宋绶沉着脸,又问道:“本相与李迪、陈尧佐之间,也没有深仇大恨,他们为何要害本相呢?”
  “吕相被罢之后,宋相由次相升首相,李迪拜次相却不得入京,次相一位虚悬。宋相治学无出其右,可为政嘛,下官直言,不如吕相远矣。吕相在时,亦无法调和李谘、马解林之争,眼下吕相走了,宋相更是没办法。”
  “表面上是宋相为首相,但宋相事事都要靠李谘,故而实际上,乃是李谘掌握了大权。李复古、陈希元等人,并非与宋相有隔阂,而是不愿看到李谘权倾朝野。宋相明鉴,看下官说的是不是这个道理。”
  宋绶笑了起来:“他们不愿看到李谘掌权,难道就愿看到本相掌权?若本相对李谘落井下石,下一个名败身裂的,不就是本相了?”
  陈初六摇头道:“宋相乃是吕相推荐的首相人选,陈希元、李复古等人,希望稳定朝局,那就必然先要萧规曹随,不会大举反对吕相,宋相之相位、名位,暂时可保无忧。何况宋相不动李谘,那李谘就不会落井下石了嘛?”
  “宋相乃是老臣,应戒之在得了。王曾、冯拯在时,冯拯也尊为首相,但处事皆由王曾,至今还有人称赞这一段故事。宋相应当也知道吧?”
  宋绶沉思了起来,他的确想做一番事业,可他也清楚自己没有那个金刚钻,也揽不了这个瓷器活。若是能效冯、王二人的故事,到时候也是传为美谈。
  何必人心不足蛇吞象呢?
  宋绶这时点头道:“陈学士数年之内,拜为内相,果然都是真本事。”
  陈初六拱手道:“下官这点浅知薄见,能为宋相出一点主意,不胜荣幸。宋相眼下应当做的,就是率先迎李迪入政事堂为相,让朝廷上下,看看宋相的决心。”
  宋绶点了点头,这时陈初六又道:“宋相,下官有一个好友,名叫范仲淹。因劝陛下收回废后之命,被贬知睦州。”
  这话一出,宋绶立即明白了,陈初六来出这个主意,并不是白出的。不过,听了这个要求之后,宋绶反而放心了。官做到这一步,早就知道天下没有白赚的便宜,陈初六肯出这个价,自然卖的就是好货了。
  宋绶拈须又问道:“知应,你还有多少好友?”
  陈初六会心一笑,不好意思低下头道:“下官好友还有不少,可暂时还在历练,不急着升官。倒是明年春闱,眼下正是要选考官的时候。下官有几个不成器的学生,想照拂照拂。”
  宋绶脸色一变,断言拒绝道:“科举乃是朝中抡才大典,不是私相授受的地方。考官也是天子所定,本相哪里有办法?陈学士,你还是说点别的吧!”
  陈初六心底大喜,宋绶这是答应下来了,考官人选没得跑了。眼珠一转,陈初六开口道:“那说一说别的吧,想要除掉李谘,还得拿百官行述做文章。宋相只需想办法,逼李谘到昭文馆对质就行了。”
  宋绶点了点头,既是想明白了,也是达成了协议,便下定了决心,联合李迪,是时候除李谘了。
  李谘那方,很快饱受指责,朝中许多人都在怀疑他们拿了百官行述。李迪拜相移座之后,询问起了这件事情,李谘只好把这件事情引到了陈初六身上。
  宋绶这时站出来回护陈初六,逼着李谘前来昭文馆对质。对质时,李谘果真拿出来了那三本书,上面印着昭文馆的印。这三本书一出,再交给众人一看,便可证明他没有拿百官行述,之前流传出来的两本旧唐书,也是假的。
  但这个时候,陈初六冷笑一声,当着众人的面,从昭文馆里,也拿出来三本一模一样的书,斥责李谘竟然拿三本假书出来糊弄大家。这时李谘就百口莫辩,宋绶连同李迪,加上陈尧佐、王随、晏殊这一群人,集体改了口风。
  李谘要么承认自己拿了百官行述,要么就是捏造罪名诬陷同僚。百官行述早已被马解林烧掉了,李谘承认不了,同时深知大势已去,只好默认了捏造罪名一事。
  朝中风向一变,李谘、范讽同时被罢。宋绶将大权交给李迪,自己仅仅过问一下,专注于修史和春闱。
  李迪为实相,政务之上,力求延续吕夷简留下来的一切,萧规曹随。同时大力平息党争,连同陈尧佐、王随、晏殊等人,为乱局中被无辜受罚的人平反。
  待平息了这一切之后,李迪上书,改明年的年号为“景祐”。改年号一事,不大不小,算是很微妙的,年号表示朝廷对未来的期许。
  比如东汉末年,献帝回到洛阳,改年号“建安”,想为国家建立安宁。曹操死后,汉朝改年号为“延康”,延续现在这种小康的局面,千万别让朕禅位。
  唐朝末年两个年号“天复”、“天佑”,一心求老天帮忙。北宋末年,“政和、重和、宣和”,一心求和,最后一个当然成了靖康。明清就不能以此类推了。
  改年号为景祐,这其中透露出的意味,颇有些耐人寻味。但外朝的局势稳定下来了,内廷之中,可还有许多麻烦。
  王中正卧病在家,虽然有了些好转,但眼瞧着陛下派来看望他的御医渐渐稀松,心中便如焚烧一般着急。这一日,又派人来请陈初六,要商量出一个重返宫里的办法。
  有月票的都投一下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