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132章 知行合一

第132章 知行合一

  赵广额头上,开始微微沁出汗来。
  这样传销般的鼓动式陈述,他也只是被朋友欺骗参加过一、二次,而且还是坐在台下的那种,现在他是台上的讲师。
  招商引资气氛的拱托是关键,如果边上还有几个喊口号的,效果会比赵广现在唱独角戏要好的多。
  “君侯,我拿贴已钱入股行不行,就是不多......。”就在赵广快说不下去时,一个脆生生不太自信的声音应答道。
  赵广寻声看去,却见前排的一角,明眉皓齿的诸葛婉瞪着一双乌溜溜的星眸,捏着衣袖,右手举的高高的,不知道握紧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咳咳,咳,婉儿姑娘很好,非常好,你是第一个报名的,放心吧,第一股特别优惠,只象征性收取一点费用,接下来,还有哪一个要参与?”赵广重重的咳了三声,长出了一口气道。
  “还有没有?”
  “没有的话,我赵广吃独食,你们到时候不要眼红。”
  “有了举手,张遵,你要认领多少?”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诸葛婉这小姑娘虽然本钱不多,但眼光着实不错,在她的带领下,张遵、糜立、苏绍等有钱之主一个个的拿出了自己的家当,成为大汉矿业的众多股东之一。
  大汉矿业最后的股权争夺战在吵吵嚷嚷中结束。
  张家力拔头筹,成为除赵广之外的第二大股东,诸葛婉敬陪末座,成为认领额度最小的股东。
  赵广瞧着糜立整理出来的名单,有些哭笑不得。
  张家谁作主,还不是张星彩,这一头一尾,两个女人也不知道会不会闹出什么矛盾来。
  关中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铁坊、木坊和泥坊。
  铁坊就是打造兵械和铠甲,这相当于大汉的军工企业托拉斯,现在钒钢刀的打造和生产已经逐渐的提上日程,铸剑师按技术入股,工作的劲头空前高涨,马远这个坊头后面跟着学习的徒弟已有上百人之多。
  木坊就是独轮车制作企业,这项工艺难度低,仿造容易,主要还是走量,赵广已经关照木坊按秦朝的标准化工艺流程制作,实现成本的最优化,独轮车的市场主要是关中平原的坞堡,当然,也不排除向关东的魏国倾销。
  泥坊就是水泥制作和道路施工铺设企业,水泥的配方赵广已经严格保密,后世基建大国在道路建设上突飞猛进,就是基建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虽然这种技术秘密早晚会被魏国、吴国所探知,但赵广相信,只要大汉能持续的创新,就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发展医学领域,其他方面还需要人才的储备。我们大汉将建立专门的医学院,邀请名医皇甫谧担任院长。主要研究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并用以临场实践。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一旦医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造福关中数万百姓。”
  “第四,军事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军校的创建。我提议,在长安建立大汉陆军学院,我赵广将出任院长,姜大将军任名誉院长,在座的各位将领、校尉,包括参军司的各位参军,既是教员,又是学员,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百忙之中,还要自告奋勇担任陆军学院的院长,赵广这是受了后世那位喜欢微操作的常校长的影响,好在手底下的这些将校对此也没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院长赵广不当,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
  姜维这个大将军其实也够当院长的资格,不过,姜维还是推辞了,原因之一是他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原因之二是姜维对九伐中原战役中,两次大败心有愧疚,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有欠缺,不足以授业解惑。
  另外,还要补充一句,水军学院赵广不是不想建,而是手里头一个可用的将校都没有,这一块是一片空白。
  只能等到以后从吴国忽悠一、二个将领,才有可能把水军学院的架子搭起来。
  在工坊、学院的大门口,赵广还饶有兴趣的让人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八个大学嵌刻起来,他要让大汉的年轻人都知道,并且作为座右铭,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实,在赵广宏大的设想中,大汉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还不完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落实,但他的精力又实在有限,只能挑几项重点拎一拎,其他的就交给苏绍、马融、黄崇、诸葛尚、诸葛诠等年轻人来完善。
  可怜苏绍、诸葛诠等几位,吟诗作赋的日子自此一去不复还。
  他们撰写的文书,也越来越向赵广在二大上做的两个报告一样,简单直白、通俗易懂,枯燥的让人听了发狂。
  大汉,少了几个诗人、文学家。
  多了几个实干的人。
  ——
  长安。
  百废待兴。
  城市建设工程的序幕刚刚拉开。
  按照赵广的设想,仿照唐时长安模样,分工明确的坊里正在规划,负责这一项事务的陈寿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陈寿怎么也没想到,这长安城扩建和改建任务会落到自已头上,但赵广却理由充足的对他说:“承祚,你可知道知行合一的道理,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没有实践的经验作为基础,你书写的再好,也是水上浮木、空中楼阁,徒被人指责笑话。”
  知行合一。
  赵广的这一句话来自于明代著名的心学家的王阳明,在三国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心学流的精髓,杀伤力非同小可,陈寿自诩读书方面少有遗漏,但知行合一却从未听说过。
  “君侯,这是春秋诸子,还是战国百家的学说,我怎么没有看到过?出自哪一家的言论?”陈寿急切的追问道。
  “哈哈,承祚要想知晓,先把这长安城建好再说。”赵广见陈寿上勾,心中不由得大好高兴。
  忽悠一个史学家干实事,做实绩。着实不容易,但瞧着陈寿最近越来越往书呆子方向发展,赵广觉得有必要好好的纠正这一倾向。
  三国的历史,自然有人去记录。
  至于陈寿,还是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跟上关中根据地的发展步伐。
  陈寿被赵广推着往前赶,和他一样痛苦的,还有魏容、寇林、马承等一帮从队率、都伯、军侯升级上来的将校们。
  实战经验他们一个个比谁都丰富。
  但理论却是一摸黑。
  具体这仗为什么这么打,没几个人能讲明白,许多时候,他们还不如参军李球说的清楚,讲的明白。
  这一次,这几位老资格的将校被赵广悉数一网打尽,全部抓捕进了陆军学院,成为大汉长安陆军学院的第一批学员。
  学院的开场白,是赵广厚着脸皮宣读的致词!
  这类的欢迎词,后世网络上抄抄就是一大堆,只要改几个字就行,赵广有系统面板的加成,记忆力方面提高了不少,一篇洋洋洒洒的范文宣读下来,半个时辰还没有结束,让聆听的魏容、寇林等人一个个不自禁的昏昏欲睡起来。
  军事学院开课的第一讲,是大将军姜维主讲。
  姜维的高超军事指挥能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局部战场的战术方面,可以说炉火纯青,他第一课讲的案例:沓中剑阁回援阻击战。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著名战役。
  蜀汉军队面临的困难,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而姜维的指挥才能,也在这一次战役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幸好,诸葛诠并不喜好军事,没有在陆军学院的学员中,要不然的话,听到自己老父亲被戏弄的团团转,只怕脸上要挂不住。
  在加强将校军事能力培养的同时,赵广开始在关中的县、亭、里三级组建民兵组织,县设都伯一名,领五十人,亭设队率一名,领二十人,里设伍卒一名,领五人。
  赵广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建立军队的预备役队伍,为下一步的根据地扩张和应对可能的敌人作好准备。
  民兵的出现,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逐步的瓦解掉原有的坞堡兵的力量。
  坞堡这种特殊的自卫型民间组织,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盛行一时,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在躲无可躲的情况下,只能依附大族和豪族为私奴、田奴。
  后来在北魏时发展为宗主都督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朝廷承认宗主的既有利益为合法,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
  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保护辖地内民众安全有一定作用,例如在魏吴交锋激烈的江淮一带,雷绪、陈兰等宗族豪帅势力曾经盛极一时,成为左右战局的重要棋子。
  一些实力强大的坞堡,可以调动的力量足有数千人之多,一般性的小型流民武装根本不敢和大型坞堡相抗衡。
  具体的情况,不耐看史书文言文的,可以在起点看《汉鼎余烟》这本书,写的很是详细,研究的也很透彻。
  当然,坞堡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好之处就是尾大不掉,当坞堡大族的利益诉求和朝廷不一致时,双方就会爆发矛盾和冲突,就眼下来说,赵广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能够坚决贯彻他意图的关中,而不是四分五裂、各怀心思的关中。
  拉拢苏氏、韦氏坞堡是第一步,清剿顽固不听号令的地方坞堡是第二步,组织民兵武装是第三步,三步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