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 亚克尔曼
让我们看看地图,从敖德萨出发,往东北方向去大约100多公里就是基希纳乌,也就是比萨拉比亚(摩尔多瓦)的首府。向西南方向去大约100多公里可以抵达伊兹梅尔。而伊兹梅尔跟罗马尼亚仅仅只有一线之隔,穿越普鲁特河就是罗马尼亚了。
让我们再向西看一看,在伊兹梅尔港西南方向直线距离大约又是一百多公里就是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也就是说,从敖德萨出发,对于高度机械化的红军装甲部队来说,仅仅只需要一箱油就能跑到布加勒斯特。而罗马尼亚的首都一旦沦陷,离布加勒斯特大约30公里的普洛耶什蒂也肯定是保不住的,那时候第三帝国就将失去最重要的石油产地。
所以在五月份,当敖德萨的包围被解除之后,军.委就开始考虑乌克兰南部的红军未来的进攻方向问题了。是从南向北穿插,切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肋部,还是直插罗马尼亚,夺取对纳粹至关重要的石油产区呢?
说实话,这两种选择都很吸引人,如果红军有充足的兵力,军.委不反对两项措施一起来。但是,很可惜,红军的兵力并不是取之不绝的,相反,乌克兰南方的红军几个集团军实力实际上是比较虚弱的,顶多完成一个方向的战略突击,双开是绝对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红军军.委面临的问题是攻城略地还是歼灭德军的有生力量。按照最基本的军事原则,攻城略地是不如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的。但是罗马尼亚的诱惑可是不一般。
为什么说罗马尼亚的诱惑不一般呢?仅仅是因为罗马尼亚有石油吗?
肯定不是的,在普洛耶什蒂的主要炼油厂被摧毁之前,石油确实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随着普洛耶什蒂石油产能的70%化为乌有,石油对军.委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了,仅仅是石油不值得军.委那么犹豫。
真正让军.委动心的还是政治问题。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政治问题,因为军事从来就是服务于政治的。当时,政.治局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直取布加勒斯特,迫使罗马尼亚退出战争,甚至让罗马尼亚倒戈也不是没有可能。
实际上历史上红军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政.治局看来罗马尼亚的退出战争或者倒戈将带来连锁反应,将让东欧和中欧那一票或者被迫,或者勉为其难登上德国战车的小国重新作出选择。哪怕不能让他们立刻退出战争或者倒戈,也将促进这些国家反法西斯势力的复苏,让抵抗运动蓬勃开展。
这样可以极大的打击对纳粹至关重要的东欧和中欧工业生产,迫使纳粹分散精力去平息东欧和中欧的反抗,而从减轻红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压力。
这种可能性对政.治局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包括李晓峰在内的全部政.治局委员都认为值得一试,而这就给军.委接下来的战略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着尽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基本原则,又要兼顾政.治局的政治需求,总.参谋部绞尽脑汁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红旗独立滨海集团军将沿着铁路向西北方向的基希纳乌进攻,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将从正面黏住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残部,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红旗独立滨海集团军的“左勾拳”争取时间,在敖德萨北部地区将敌人合围并消灭。
看上去这个计划跟罗马尼亚并没有多少关系?表面上是这样的,但是总.参谋部在这份计划的备忘录中备注:一旦罗马尼亚军队过快的撤出预设包围圈逃往比萨拉比亚,那么红军的主力将跟随转移,解放比萨拉比亚并伺机反攻进入罗马尼亚境内。
当然,当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罗马尼亚人不选择向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方向逃跑,转而跟随德军一起向西乌克兰逃跑,那么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红旗独立滨海集团军以及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任务也随即转变,将变为经比萨拉比亚直插西乌克兰夺取利沃夫封锁德国南方集团军群逃跑的退路。
也就是说,红军的战略攻击方向完全取决于敌人的行动,如果罗马尼亚人急着回家,那红军就紧跟着杀入罗马尼亚。如果罗马尼亚人死死地追随者德国人一起逃跑,那么红军将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包抄合围,一举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留在乌克兰境内。
红军的主要将领们自然是喜欢后一种可能,对于这种千里穿插跃进然后包围敌人的战法,他们在内战时期就锻炼得很好了,他们很适应这种战术,也喜欢这种干净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能一举歼灭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那几乎可以狠肯定的说德国人撑不过1944年!
当然,红军的主要将领,比如乌博列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也很清楚这种可能性其实不大,罗马尼亚人没道理跟着德国人一起绕远路逃跑,干脆退往比萨拉比亚然后回家更直接也更安全。甚至相当一部分德国军队也会选择这条路。
所以总.参谋部认为下一阶段乌克兰南部的红军更可能转向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方向作战,合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并不现实。至少乌博列维奇是这么认为的:“考虑到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还比较强大,而我军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再考虑到我军相当一部分部队战斗经验并不丰富,仓促之下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大兵团穿插作战,难度太高。更现实的做法是收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然后在波兰解决掉德军的主力!”
应该说乌博列维奇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并没有盲目的贪大求多,而且曼施坦因很快用实际行动告诉了红军,德国军队并不是只有进攻快,逃跑的速度也是不弱的,想要在利沃夫一带合围他们基本是不可能的。
说完了红军这边的战略企图,让我们再看看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选择,毕竟他们的选择将决定未来的战场究竟在哪里。当红军为敖德萨解围并击溃了之前负责进攻敖德萨的罗马尼亚和德国联军的消息传到狼穴时,希特勒不可避免的雷霆大怒。
之前他一直准备从这个方向再挤出两到三个军的兵力去增强曼施坦因的突击力,元首还抱着在切尔尼戈夫打一个大胜仗扭转被动局势的梦想。好嘛,还没等他迎来这场胜利,南边的敖德萨却崩盘了,别说抽调兵力支援曼施坦因,恐怕他还得费尽心思的从其他战线上抽调兵力去填南线的坑。
这么说吧,希特勒认为南边的突然失利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给“德意志赢得转折式的胜利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总而言之,元首很生气很狂躁。
所以元首立刻就给龙德施泰德下了一道严厉地命令,要求南线的罗德联军必须尽快的稳住阵脚,一定不能让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北上打乱曼施坦因的反击。
按照希特勒的设想,罗马尼亚军队和德国军队必须立刻就地构筑坚固的防线,决不能让红军北上一步。但是让元首没有想到的是,罗马尼亚人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这些涂脂抹粉的绅士早就厌恶了没完没了的战斗。被红军击败之后,那真心是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要快,而且最最让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无语的是,这些罗马尼亚人逃跑路线的选择相当的简单明了——那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近,哪条路离罗马尼亚最近,他们就往那条路上跑。
让我们再看看地图,从敖德萨出发逃往罗马尼亚最近的道路是哪一条呢?肯定不是向西北进入比萨拉比亚,虽然比萨拉比亚当时属于罗马尼亚,但是罗马尼亚士兵显然不认为比萨拉比亚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目标是布加勒斯特是多瑙河!
所以罗马尼亚人没有选择逃往比萨拉比亚,而是出门左拐,朝着黑海之滨的亚克尔曼逃去。
可能现在大家伙用搜索引擎或者在地图上找半天也找不到这个亚克尔曼了。倒不是说这座城市被毁灭了,实际上仅仅是改了一个斯拉夫化的名字——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不过我们还是按照历史将其称为亚克尔曼好了。
亚克尔曼其实是土耳其语(不要惊讶,克里米亚当年还是毛子从土鸡手里抢来的呢!),意思是白色的要塞。该城位于德涅斯特河下游,确切的说是德涅斯特河入海口峡湾附近。该城隔着巨大的峡湾同敖德萨“隔海相望”。
亚克尔曼离敖德萨确实很近(20公里),有两条路线抵达敖德萨,一条是绕过峡湾经德涅斯特河,另一条是走峡湾入海口处的跨海大桥,那里直接有铁路连接敖德萨。
罗马尼亚人选择的是哪条路呢?其实两条路都走了,原本攻击敖德萨西南城区的罗马尼亚军队直接从“跨海大桥”逃命,而其他的罗马尼亚人则选择绕过峡湾。
当然,不管他们选择的是哪条路,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罗马尼亚人跑得真心是很快,愣是让有心追赶的红军小伙子望尘莫及。而这也让军.委和总.参谋部目瞪口呆。
因为罗马尼亚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选择了一条总.参谋部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路线,这帮货怎么就向着伊兹梅尔方向跑了呢?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好吧?
于是乎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赶紧就请示军.委:“这到底是追还是不追呢?”
说实话,军.委,尤其是乌博列维奇是无比的蛋疼,追吧,之前军.委选择的战略重点不在那个方向哈?不追?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罗马尼亚人跑了?
经过一番紧急磋商,军.委给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红旗滨海集团军下达了命令:“立刻追击!”当然,与此同时,军.委也命令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向北进攻,肃清乌克兰南方的纳粹残余势力。
作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司令员叶廖缅科对军.委的命令是有些含糊的,他的方面军下属三个集团军(37、38、41)集团军,再加上配合作战的红旗独立滨海集团军也仅仅有四个集团军的实力。这点儿兵力就往罗马尼亚腹地冲,似乎很危险哈!
整体而言,叶廖缅科是疑虑重重,自然的动作就迟缓了一点,并没有立刻贯彻军.委的指示马上开展追击,而这就给了德国人可以利用的机会。
什么机会呢?希特勒获知罗马尼亚人朝着老家撒丫子跑路之后,又是火冒三丈,不过此时元首知道光生气没有任何意义,他看到了一种很危险的可能性,那就是红军乘着罗马尼亚军队慌乱的当口一口气杀入罗马尼亚,颠覆其法西斯政权。
不得不说,在政治方面希特勒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他看穿了苏联政.治局的企图,并立刻做出了反应。他当即命令和罗马尼亚人一起撤退的德军立刻停止跑路,马上重整部队前往亚克尔曼,并要求一定要守住亚克尔曼。
亚克尔曼太重要了,只有在这里挡住红军,才能避免罗马尼亚发生连锁反应,坚守住这里,不仅可以让犹如惊弓之鸟的罗马尼亚人重新冷静下来,保住这做重要的桥头堡,还意味着将来可以再次攻打敖德萨。希特勒固执的认为,现在仅仅是一时的被动,未来他将重整旗鼓。
很快,原本属于德军第17集团军的第44山地军就接到了元首严令,这些可怜的山地步兵不得不停下逃跑的脚步转身返回刚刚被他们抛弃的亚克尔曼。感谢上帝,叶廖缅科的迟疑导致红军仅仅有少量先头部队抵达了这座城市,一番不算激烈的战斗之后,还没站稳脚跟的红军就被打跑了。
当然,仅仅靠残破的第44山地军肯定是不可能守住亚克尔曼的,为了保住这座重要的要塞和桥头堡,希特勒给罗马尼亚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罗马尼亚人将原本驻守在伊兹梅尔地区的守备部队调往了亚克尔曼(约两个步兵师),此外又将部分逃回来的溃兵组织起来,又拼凑了大约三个师的兵力投入了亚克尔曼地区。也就是说,在军.委再次命令叶廖缅科立刻进行追击时,亚克尔曼地区的轴心国守备力量大约是这样的:
德军第44山地军的第257步兵师和第100轻型师(这其实都不是精锐的第44山地军主力部队,其主力是第1、第2、第4山地师)。
罗马尼亚第6、7、14步兵师,第2、第7山地步兵旅以及第8骑兵旅。
罗马尼亚和德军总兵力合计大约为五万人。而他们的对手沃罗涅日方面军第41集团军和红旗独立滨海集团军总兵力高达15万人,双方的力量对比大约是三比一,德国和罗马尼亚居于绝对的劣势。
这对于德军指挥官耶内克上将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位步兵上将也认为这项任务毫无意义。这位上将曾直接对龙德施泰德抱怨说:“愚蠢的波西米亚下士为了眷念土地而白白的让我们去送死……”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希特勒的军事才能没有那么不堪,他当然知道坚守亚克尔曼很危险,但是不挡住红军的兵锋,那么罗马尼亚就危险了,为了更久的将罗马尼亚和它的油田留在己方阵营当中,亚克尔曼必须守住,红军也必须被挡住。即便明明知道坚守很困难,但象征性的猛烈抵抗也是必须的。应该说,作为高明政客的希特勒比他的将军们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不过耶内克上将的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抱怨了,因为在军.委的督促下,叶廖缅科不得不加快了步伐,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第37集团军快速前插,截断了耶内克的部队向伊兹梅尔逃跑的通道,而紧随而来的科涅夫的第38集团军也出现在了亚克尔曼城郊,而在后面托尔布欣的第41集团军也是蓄势待发。
总而言之,耶内克被团团包围了,除了一门心思的死守下去,他没有任何办法了。在此后的两天里,红军席卷了亚克尔曼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兵锋直指伊兹梅尔。也就是亚克尔曼这个讨厌的钉子将红军的交通线截断了,使红军继续前进面临补给问题,这才让红军不得不认真的面对耶内克上将和他的部队。
在叶廖缅科的命令下,托尔布欣的第41集团军被选定用来攻打亚克尔曼,倒不是叶廖缅科喜欢托尔布欣,而是这位大胡子将军很清楚军.委更欣赏科涅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这两位的部队更加精锐,不能消耗在啃骨头的攻坚战中。
一开始托尔布欣很高兴能接受这个任务,认为攻占亚克尔曼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很快这位胖胖的未来的陆军元帅就发现这块骨头很难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