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的白月光炮灰[穿书]_分卷阅读_180
废帝虽没了帝号,却是实打实的皇帝生父,不论这位生父曾经做过什么,皇帝的皇位终是因废帝而来,若是忘本,也是会令天下人寒心的。
慕容骏当初留废帝一条命,也有这方面的顾虑,若是没登基就让废帝死了,登基之前必得先守孝,他初初登基之时,朝中势力不大,怕是推不了,慕容骏连废帝帝号都施计废去了,这个孝当然不愿意守,如今大权在握,就好办多了。
慕容骏听完群臣进言,看向龙椅底下一片黑压压的头,御史台一名五品御史出列,沉声道:“皇上,臣持不同意见。”
慕容骏一眼看去,说话这名御史叫做步正庭,就是慕容骏与齐铭联手收拾徐氏母女时,最先在朝上捅出徐氏品行的御史,亦是帮慕容骏参怀王府三公子行为不端的御史。
这御史,其实是慕容骏放在御史台的人,最近升得极快。
慕容骏勾了勾唇,道:“步正庭,说来听听。”
步正庭道:“臣以为,废帝残害发妻和亲子是事实,如此为人夫,为人父,实在不配让皇上为其守孝。”
“步御史!”寻死专业户梅老御史瞪着眼珠子反驳道:“枉你读了多年圣贤书,竟不知妻从夫,子从父的道理?废帝虽恶行累累,也无法改变他是孝仁皇后之夫,是皇上生父的事实,若不为亡父守孝,便是不孝,皇上与禽兽何异?”
步正庭比梅御史年岁差了几轮,梅御史已垂垂老矣,步正庭却是风华正茂,年轻的御史寸步不让,义正言辞道:“梅御史之言不就是说,孝仁皇后被废帝毒害,是白害的,当今皇上被废帝刺杀,亦是白受的?”
梅御史一怔,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某种程度理确是这个理,可这并不好当着皇帝的面明说。
“梅御史。”步正庭大声道:“你说不为废帝守孝便是不孝,将置孝仁皇后于何地,废帝对于皇上实有杀母之仇,为杀母仇人守孝,不也是对孝仁皇后不孝吗?”
梅御史与步御史争了数回合,面红脖子粗,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步正庭能与梅御史争到此地步,慕容骏已很满意了,这才道:“当初废帝坚持要去帝号,便是觉得一身罪过愧对列祖列宗,怕以后九泉之下良心不安,朕若是为他守孝,怕会让他九泉之下更难安歇,也无法向被害死的母后交代。”
“这个孝,朕本不欲守,但念在他是朕的生父,朕心守便是,以全父子之情。”
皇帝连守孝会令废帝灵魂难安都说出来了,段位显然比两位御史高了不止一层,群臣回想起皇帝初登基时那场毫无用处的跪求,膝盖就疼。
一般皇帝为父守孝是以日代月,满打满算只需守二十七日,皇帝说得何其好听,守心孝便是只在心里守,这不就是连这二十七日的样子也懒得摆?
但这也算是一种交代,皇帝的硬脾气,又对废帝这般态度,能作出让步守心孝也算不错了。至于皇帝究竟有没有在心里守,就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了。
群臣均呼“皇上圣明”,谁知皇帝又道:“废帝既无帝号,便只为朕的生父,国丧就不必了,说起来,也是你们提醒了朕。”
慕容骏笑道:“废帝原来的皇后、妃嫔皆已被废,朕的生母孝仁皇后留着后位也是不妥的,朕决意废去母后的后位,重新追封母后为孝仁太后。废帝那些废后、废妃,继续留在宫中也不适宜,除去有子嗣的,其余都迁入行宫。”
朝臣一片愕然,皇帝不愿追封废帝,只守心孝便罢了,竟不准国丧,连追封生母,都是先废去生母后位,再重新追封为太后,而非直接追封,理由竟是宋氏的后位是因废帝而得,皇帝对废帝的态度,实在不能更明显了。
朝臣有心为废帝说道两句,今时不同往日,皇帝初登基都能置满朝文武的劝诫于不顾,如今大权在握,乾纲独断,又怎会听他们的呢?
当初态度坚决维护废帝的一些老臣,到如今退了多少,留在朝堂的又有多少,皇帝面前的位置拢共就那么几个,有人退自然就有人顶上,朝堂离了谁不行呢?
朝臣们各怀心思,劝过一回之后,亦不敢多言了。
梅御史身后原还有不少人支持,没多久便成了孤家寡人。
之前不慎道出皇帝之位乃是因废帝所得的大臣打了个哆嗦,慌忙改口道皇帝乃是真命天子,是皇家血脉,继承帝位是老天佑护,众望所归,不敢再多提废帝了。
梅御史仰天长叹:“臣实在劝不了皇上,无法眼睁睁看着皇上成为不孝之人,臣——”
四周侍卫都竖起耳朵做好了准备,这老御史怕是又要死谏了。
不待他慷慨陈词完,慕容骏便斥道:“够了,你既不想看着朕如何,那就挂印辞官,朕亦不想眼睁睁看着御史台满是你这种沽名钓誉之徒!”
梅御史一怔,皇帝这是连说都不让他说了,还让他辞官,当众嘲他沽名钓誉?
梅御史双手握拳羞愤不已,果然最早没能死成他就错得离谱。
他尴尬地站着,无人理会,步御史已回到朝臣中间去了,直到退朝,梅御史仍倔强地立在原位。
步正庭走时于心不忍,停下来轻声唤道:“梅御史,该走了。”
梅御史闭了闭眼,并不理会比他年轻得多的步正庭,过了好一会儿才冷冷道:“步御史,你如此迎合皇帝,哪有一点御史的傲骨,你可还记得圣贤之言!”
“我只知,凡事都有其理由。”步正庭平静直视着他,“梅御史斥我没有御史傲骨,斥我忘却圣人之言,可您自己又何尝记得自己的初心?”
梅御史脸色青青白白,许久说不出话。
他缩在袖中的手抓握了数次,突然大步越过步正庭,向殿外走去。
次日,梅御史正式递上辞呈,皇帝应允。
蕊珠宫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