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其他>夜虎> 第九十章 推波助澜

第九十章 推波助澜

  韦婷婷此话一出,免不了两女又是一阵打闹。种纬算是看出来了,韦婷婷和林萍之间的打闹根本没一点敌意,倒像是一种增进友谊的娱乐活动。
  谁能想到,关于解决天海市的下岗工人就业问题的事情,就在三个年轻人旅游的过程中被定下了解决方略。
  很快,以林萍为主要推动者的新闻舆论攻势开始了。
  林萍开始陆续采访一些下岗工人和无业人员,关注他们眼下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很多下岗职工下岗已经数年,生活状况堪忧。见到居然有记者来采访他们,自然每个人都有倒不尽的苦水。
  而像黄伟明和他所创办企业的下岗职工们、早点铺老板、工程师一家,都居了林萍的采访对象,也成了她的新闻报道里的关键人物。当然,有一些涉及隐私和不宜发表的内容自然被林萍略了过去。
  不久,一篇题为《艰难与坚持》的记录下岗职工生存状况的文章见报了。文章中报道了下岗工人窘迫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记录了一些下岗工人自谋职业,艰苦创业的故事。
  这篇文章一出,在本来似乎平静天海市犹如投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要知道,天海市市区的五十万人口中,下岗职工人口却已经接近五万!这是什么概念?这几乎是适龄劳动者中,每四人就有一人下岗!这个比例实在是太恐怖了。
  而目前天海的外来常住人口已经接近两百万,这座能接纳两百万外来人口的城市,却无法解决五万名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这篇文章的出现,让下岗职工看到了希望,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给报社或者电视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一些政府部门在私底下埋怨报社多此一举的同时,却也不得不出来频频表态: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这个问题,正在谋求解决方案。
  还没等有关部门的解决方案出台,紧接着,林萍的第二篇文章又刊发了出来:《下岗,城市的阵痛,还是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林萍用她细腻的笔触,开始探求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为的问题。
  其中,黄伟明开办的物业公司成了典型,管片派出所长、街道和居委会的领导都接受了她的采访。这些人早就得到了种纬的事先关照,他们所说所表达的内容,正符合种纬他们三人计划的大致方向,那就是——社会各界多方努力,下岗职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困境,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社会做贡献,并且回报社会。
  而早点铺的老板和工程师一家,则分别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型和在邻居和同事的帮助下,放下身段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典型。文章写的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文章中还专门刊发了林萍采访天海市公安局局长宋玉华的照片和内容。其实林萍原本是想采访王春生的,结果王春生这个副局长直接把林萍引荐给了宋局长。当然大致的采访方向和内容事先种纬都透露给了王春生,王春生又把这个露脸的机会送给了宋局长。
  文中的宋局长以种纬和管片派出所配合当地街道和居委会,为劳改释放人员创造就业机会为主线。提到一个劳改释放人员浪子回头,为城市创造了几十个就业岗位的故事。同时宋局长还话锋一转,认为处在无业状态下的下岗职工数量过多,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造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文章的最后,林萍笔锋一转,又拿工程师的职业说起了事。一名在国企里从业二十年的高级技术人才,在下岗后居然要到早点铺里去工作,这不能不说是这座城市的悲哀。他的技术和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等于整个社会在浪费巨大的财富,这是否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如果说林萍的第一篇文章是一颗石子的话,那她的第二篇文章则是一颗深水*,一下子把天海市有关政府部门的人都炸得坐不住了。尽管个别人还有些怪话,牢骚话,但主流的声音已经转到该如何为下岗工人创造机会,为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了。
  很快,不到三天时间,林萍的第三篇文章又面世了:《多方援手,希望就在我们手中!》。
  这次采访的对象相对来讲就高大上了一些,比如市委领导啦,市商委的主任啦,海关关长啦,一些民营企业家啦。这些领导和企业家们,都对下岗职工现象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是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是城市必需经历的阵痛,但政府不会看到下岗职工的困难就不闻不问的……
  整个天海市都在这一轮的新闻舆论攻势下,或主动或被动的动了起来。以林萍为首的记者们也跟着忙了起来,他们成了这波新闻舆论攻势下最忙的人。他们四处采访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接有用工需求的外来企业,采访生产业绩萎缩效益不佳的老企业,各方面主意想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声音……
  很快,实打实的效果出现了。
  首先就是工程师找到了一个真正符合他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工作岗位,林萍帮他在天海开发区找到了一家纺织类型的民营企业。那里正需要一名像工程师这样,有着丰富技术管理经验的人,而且开出的工资是他当初在国企工资的三倍!
  工程师随即告别了他临时工作的早点铺,而此时早点铺已经变成了一家全天经营的小饭店,经济效益比往常提升了一倍有余。等工程师在新的单位工作了一周之后,林萍再度去探访他的时候,得到的是私企老板无尽的赞美和为工程师再度加薪的承诺。
  原来,有过一次痛苦的失业经历的工程师再度上岗的时候暴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把那家私营企业的技术管理规程进行了一轮细致的梳理。在短时间内就发现了多处生产线的故障隐患,提前解决了这些问题,让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了至少百分之二十!对这样的员工,哪个企业老板会不喜欢?升职加薪也就是必然了。
  与此同时,好消息再度传来。工程师的妻子也在区文化局找到了一份适合她的工作,这一家的生活可以说是完全改观了。
  于是,林萍的第四篇文章再度刊发:《机会始终存在,社会需要更有效的平台!》。
  这篇文章一开始,便是工程师带着礼物感谢派出所长和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和一众当初帮助他的邻居们的内容。文章最后笔锋再转,则提到了那位民营企业主的困惑:为什么有这样好技术的人我一直没能发现?以至于让我的企业连续两年因为没能找到这样的人才,而始终维持在较低的生产效率下?
  很快,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打造一个面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平台的计划,逐步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而此时,这一轮引起天海全社会关注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风潮的始作甬者,种纬和韦婷婷三人,已经在一家饭店里小聚庆祝了。
  三个年轻人都有些兴奋,还特意开了一瓶红酒来庆祝他们的成功。对种纬三人来讲,这次合作推动天海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事情,对他们本人来讲确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除了林萍可以拿点稿费,再度奠定她在报社的地位之外,确实没什么实打实的好处了。
  但这种“事了拂衣去,身藏功与名“的浪漫情怀,还是让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兴奋不已。毕竟谁还没年轻过?谁还没点肆意江湖,指点江山的梦想?如今通过这么件事情三个人证明了自己,这件事无疑成了三个人值得分享的秘密和故事。
  三个人边吃边聊,气氛非常的融洽。可不知怎么的,说着说着话题慢慢的就变了味儿。
  “唉,其实你们知道吗?即使咱们这么做了,做了这么多,可还是有些人是帮不了的,是没办法救的。“林萍不知想起了什么,率先起了个头道。
  “怎么?谁又惹我们林大记者不高兴了?说出来,咱们三人组灭了他!”韦婷婷依旧是一副无忧无虑的状态道,浑不当回事的道。
  “其实……”说到这儿了时候,林萍忽然感觉自己说不下去了,她看了种纬一眼脸上没来由的飞上了两抹红霞。
  “怎么啦?什么事嘛?”韦婷婷一看林萍这个样子,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她的眼光在林萍和种纬的身上游移着,似乎打算发现些什么。
  “你问他吧!他肯定知道。”林萍没有往下说,却莫名其妙把球踢给了种纬。
  “我知道什么?我哪儿知道你要说什么。”看到韦婷婷有点咄咄逼人,还有点如泣如诉的目光,种纬心里暗道吃不消,赶紧追问道。
  “你肯定知道,西兰街!”林萍提醒了种纬一句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