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三国之最风流> 77薛礼高踞临下问刘备席坐从容答

77薛礼高踞临下问刘备席坐从容答

  刘备在关羽等人的扈从下,这一日,到了彭城县。
  彭城县、彭城国的这个“彭”字之名,源出极早,是因“彭国”而来。彭国又叫大彭氏国,开国之主是在后世传说中寿至八百的“彭祖”。彭祖是黄帝的七世孙,於尧帝时被封在彭城,建立了彭国,成为了拱卫华夏的东方藩篱。彭国立国长达八百余年,直到殷商时期,才因国力渐雄而被武丁灭掉。彭国被灭后,其王族、国人遂以国为姓,这也是“彭”这个姓的来历。
  当然了,这已是上古、夏商时的事了。
  春秋、战国时,此地属宋,后属楚。秦末天下逐鹿,楚人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於此。入汉,置此地为楚国,前汉宣帝年间,楚王刘延寿谋反,遂除国为郡,改为“彭城郡”,但没多久就改回去了,复置楚国。光武中兴,建武十七年,封皇子刘英为楚王,依旧以此地为楚国,明帝年间,刘英谋反,国由是再度被除为郡,再到章帝时,复置国,只是不再叫楚国,而是改名彭城国,徙明帝之子、六安王刘恭为彭城王。现在的彭城王刘和就是刘恭的曾孙。
  刘和是在建和三年继位的,在位至今已四十年了,他年轻时以孝闻名,在位这么多年,一直尊敬贤人,乐善好施,在彭城的名声非常好,彭城的国人都很尊敬他。
  刘和深得民心,这也是彭城相薛礼敢和陶谦对抗的一个底气所在。
  依汉家制度,国王虽无理国事之权,但毕竟是封国名义上的国君,一个得民心的国王在“政治号召”上能给薛礼的帮助显然是要比一个不得民心的国王要强得多的。
  说到刘英、刘恭、刘和这几个本朝的楚王、彭城王,有句题外话不得不说。
  刘和、刘恭倒也罢了,刘英却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刘英可以说是本朝、乃至由古至今最早信奉佛教的皇家贵族之一。
  彭城这个地方交通便利,勾通南北、联系东西,又坐落在丝绸之路从洛阳向东延伸至东南地区的大道上,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和开放,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也到了彭城,刘和因此而受到影响,他本是信奉黄老之学的,受到佛教的影响后也接受了佛教,“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在他的宫殿里甚至还因此而聚集了一个由僧人、居士组成的僧团。
  刘英作为彭城这个地方的国王,好佛之名连洛阳的天子都知道,那么他信奉佛教这件事,对当地、乃至对彭城、徐州周边郡国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现今在下邳的笮融也是个佛教信徒,如细论之,说不定这其中就有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刘英遗留下来的影响之故。
  不过,话说回来,刘英之后的彭城地方的长吏、国王中没有几个和他一样,也信奉佛教,所以单就彭城地区来说,境内现在虽也有佛教信徒,但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刘备到了彭城县,来至郡府,求见薛礼。
  通报过后,不多时,见有人从府中出来。
  只见此人年约四旬,高冠黑衣,腰中带剑,侧边挂一印囊,观印囊大小,囊中应是半通印。
  这人到了府前,看了看刘备等人,问道:“请问哪位是广陵来的刘君?”
  刘备上前半步,行礼答道:“在下刘备,敢请问足下是?”
  “在下仓由。”
  “原来是仓主簿!失礼失礼。”
  仓由是彭城国的主簿。
  薛礼派仓由出来迎接刘备,倒是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刘备,也就是对荀贞的重视。
  仓由说话又快又急,一看就是个急性子,他还了一礼,说道:“君等远自广陵来,路上辛苦了。鄙国国相令我迎诸君进府。”
  “是。”
  仓由在前引路,刘备等随之在后,众人步入府中。
  到了府里,自有人接过刘备等人的坐骑,牵去马厩中,刘备、关羽诸人则跟着仓由前去府中正堂,拜见薛礼。
  行不多时,前一大堂,雕梁画壁,甚是雄壮。
  仓由顿了下脚,转头对刘备说道:“此即我府正堂,国相正在堂上相候。”看了下关羽诸人,又说道,“请刘君随我登堂吧。”
  刘备知道他看一下关羽等人的意思,当下吩咐关羽几人,说道:“汝等在堂外候我。”
  关羽等人应命。
  刘备自随仓由登堂。
  登入堂上,幽深的大堂中,两侧跪坐了许多黑衣冠带的府吏,尽头处坐了一人,二千石的衣冠打扮,五旬上下,细脸塌鼻,正襟危坐,不用说,当应是彭城相薛礼了。
  仓由为刘备介绍,这人果便是薛礼。
  刘备下拜行礼,听得薛礼说道:“刘君请起。”
  礼毕,仓由归座。
  堂上给刘备已备下席位,薛礼叫他也入座。
  薛礼说话的声音颇为尖细,落入耳中,给人一种有点不舒服的感觉。
  宾主之间寒暄了几句。
  薛礼笑对刘备说道:“久闻荀公英武,有义从四千,尽皆虎贲。今见刘君及刘君左右从行卫士,果真闻名不如相见,盛名之下无虚士也。”他坐在大堂尽头,遥指了一下立在堂外院中的关羽等人,问道,“立於诸卫士之前者,何人也?虎步雄视,似非常人!”
  刘备顺着他手指回看了眼,心道:“薛彭城的眼倒是挺好,搁这么远,还能一眼看出云长‘似非常人’。”恭礼答道,“此我少年时结交的故友,姓关名羽,河东人也。”
  “噢!我闻荀公帐下有数勇士,一名辛瑷,一名姜显(许仲),一名刘邓,一名典韦,一名赵云,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姜显、刘邓分号‘蔽木户’、‘坐铁室’,威名赫赫,神勇无敌;昔年荀公讨黄巾,辛玉郎逼死张角,天下闻名。这几位,今日可从君来了么?”
  关羽、张飞虽是万人敌,但跟着荀贞的日子毕竟没有辛瑷、刘邓、典韦等人的时间长,也不及赵云常在荀贞左右,易为外人所知,所以在外边的名声现在还没有辛瑷等人大。
  刘备答道:“没有。”
  “刘君,我有一事想问你,还请你如实相告。”
  刘备大老远地奉命来求见薛礼,薛礼不问来意,反而说有一事想问刘备,还请刘备如实相告,这让刘备有点莫不着头脑,不知他想问何事,答道:“明公请问,备只要知道,必如实答之。”
  “荀公麾下,如姜显、刘邓、辛瑷、典韦、赵云者,可有几个?”
  “姜、辛、刘、典、赵诸君固一时之雄,皆万人敌也,然荀公麾下英雄豪杰如云,如此数君者,犹如雨聚,难以细数。”
  “如君与堂外关羽者,又有几个?”
  “荀公麾下如备与关羽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备与羽等实不足提。”
  薛礼笑了起来,说道:“你这话中定有夸大之处。”
  “备所言,句句实言。”
  刘备向来给人忠厚之感,明知道他这几句话是夸大之词,但由他口中说出,无形中,薛礼等人却也是信了三分。
  薛礼转过话题,不再谈问此事,说道:“刘君,我还有一事要问你。”
  “明公请说。”
  “荀公长广陵,我居彭城,我既非方伯,彭城又不是广陵,荀公遣你来叫我却是为何?”
  “薛公刚直守节,我家太守之郡以来常闻薛公之名,敬重之,因是遣备谒见薛公。”
  “我听说荀公前些月刚到郡,还没有到郡府,就在路上杀了一个催粮的州吏。刘君,你老实说,荀公遣你来见我,与此事有没有关系?”
  刘备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顾堂上陪坐的诸彭城郡吏。
  薛礼说道:“在座的皆我信用心腹,刘君直说无妨。”
  刘备忠厚归忠厚,不代表他不会说话,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答道:“有关或无关,这就要看薛公是怎么想的了。”
  “看我是怎么想的了?”
  “正是。”
  薛礼玩味地看着刘备,刘备沉稳安坐。
  堂上默然多时。
  薛礼收回目光,哈哈大笑,说道:“刘君这话说得好!那我再问问你,你觉得我是怎么想的?”
  刘备从容答道:“薛公的想法,备怎么能知道?”
  薛礼转顾席上诸吏,说道:“刘君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那你们说说看,我是怎么想的?”
  仓由站起了身,答道:“下吏冒昧,敢请试说一下明公的想法。”
  “你说。”
  “明公的想法,当然是和荀公一样的了。”
  薛礼又把目光转向刘备,说道:“仓主簿的话,刘君听到了?”
  “听到了。”
  “那荀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想法,刘君可以说来听听了?”
  “荀公的想法很简单。”
  “有多简单?”
  薛礼连续地追问下,刘备依然保持从容,他徐徐说道:“广陵、彭城虽不接壤,然同在一州,青、兖黄巾势大,如其南侵,则我二郡将俱受其害,荀公愿与明公同心协力,联兵御患。”
  刘备的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荀贞愿意和薛礼结盟,而至於这个结盟到底是为了抵御青、兖黄巾,还是为了抵抗陶谦,清楚的人自然清楚,却是不需再进一步地说明了。
  “原来荀公是这个想法。”
  “那么请问明公,明公何意?”
  薛礼掉头看了看仓由,又转回头看刘备,说道:“仓主簿刚才不是说了?荀公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和荀公一样。”
  事情谈成,当晚,薛礼安排刘备等在府中住下,并设酒宴请。
  次日一早,刘备便辞别薛礼,返回广陵。
  在回广陵的路上,关羽忍不住说道:“君昨日在堂上见薛相,我於堂外遥观之,见君与薛相似只对谈了没几句就定下了结盟之事。没想到此事竟是如此容易!”
  想起昨日在堂上和薛礼的对谈,刘备答道:“薛彭城早有意与荀君结盟了!”
  “此话怎讲?”
  “昨日堂上对谈,他先后提及姜、辛、刘、典、赵诸君,并对此数君过往的事迹十分清楚,要非早有与荀君结盟之意,他怎么会下功夫去了解荀君麾下的义从?”
  “这么说来,难怪此事能办得这么容易了。”
  “虽然容易,可这位薛彭城却似非好相处之人啊!”
  “此话又怎讲?”
  刘备没有回答关羽,只是摇了摇头。
  昨天在堂上,薛礼咄咄逼人,连续追问,一直把主动权掌握在手中,一看就是个强势之人。这么强势的一个人,当然不好相处,当然也不是一个最好的结盟对象。荀贞和他的盟约虽已达成,但这份盟约用来应眼下之急可以,长远来看,恐怕早晚有破裂的一天。
  见刘备没有回答自己,关羽也不再复问,他改变话题,改而说起了刘备想独领一军的事儿,说道:“前时君求独领一军,荀君以当时初到广陵、诸事未熟、军务非当务之急之故而未即刻应之,而今荀君将要响应讨董,当此时也,正该是以军事为重了,也不知这次回到广陵,荀君会不会答应君独领一军?”
  荀贞召开会议,商量要不要响应讨董这件事时,刘备也在被召的诸人之列,刘备和关羽情同兄弟,这等大事他不和别人提,也是会和关羽说及的,因此,关羽也知道了此事。
  听得关羽此言,刘备的精神立即振奋起来,他这次主动请求来谒见薛礼,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办成结盟这件事”来为他自己再立点功劳,从而使荀贞能尽快地让他独领一军。
  他驰马道上,远望前路,说道:“前时荀君虽未应我,但也说了,待他熟悉了郡县情况后便议此事。现今,荀君数巡郡中,对郡中情况已然熟悉,又将讨董,军事为重中之重,以我想来,这次回到广陵后,不必我再提及,荀君也定会分我一支人马,让我独领一军了!”
  “希望如此。”关羽说了这一句后,欲言又止。
  “云长,有何话想说?你我之间,有话就说,还用得着吞吞吐吐?”
  “刘君,你和益德说过此事了么?”
  “你是说我想独领一军之事?”
  “是啊。”
  “说过了。”
  “益德怎么说的?”
  “他没说什么,……怎么了?”
  “我和益德私下也说过此事,我看益德的意思,他好像是没想着离开荀成麾下。”
  张飞现在荀成帐下听令,深得荀成重用,已和陈到、陈午等一起成为了荀成最信用的将校,他没想着离开荀成,那自就是没有“转入刘备麾下,辅助刘备建军、征战”的打算了。
  刘备默然片刻,说道:“既在军中,当从军令。益德现在很得小荀君的重用,小荀君离不开他也是有的。再则说了,便是我独领一军,也还是荀君麾下,益德在我军中,又或是在小荀君军中都是一样,都是为荀君效命。”
  人与人间的感情是需要维护的,再好的感情,长时间不怎么见面,来往少,感情可能不会变,但个人的想法、追求却肯定会出现不同,张飞和刘备、关羽现在就是处在这么个状况。
  刘关张三人中,最受荀贞重用的其实不是刘备,而是张飞。
  张飞的性子,“礼重士大夫”,他虽非士族出身,却喜欢和士人亲近,从与荀贞相识的那一天起,他就和关羽不一样,对荀贞甚存好感,后来跟着刘备投到了荀贞帐下,荀贞也因为他的这一点而有意地重要他,从在魏郡时起就一再地以实职来委任他,因而,张飞这些年平时都很忙,不能常和刘备、关羽相见,反因任职的关系,常同荀贞、荀成等人接触,他正年轻,正是思想观念容易被改变的时候,由是一来,难免就会受到荀贞、荀成等人的影响,在想法上和追求上会出现和刘备、关羽不同的地方,所以就感情来说,他可能和刘备、关羽的感情依旧如往日一样,但在听到刘备想独领一军时,他却没有想着离开荀成,来助刘备“建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刘备的话,关羽不以为然,哼了声,不过也没再说什么。
  “说起来,又有月余没怎么见到益德了。云长,这次回到广陵,叫上宪和,再约上几个老兄弟,把益德也找来,咱们好好地喝上几杯,不醉不归。”
  刘备口中的“老兄弟”说得自是跟着他投到荀贞帐下的那些涿郡少年,这些少年现在有些仍跟在刘备左右,如上次和这次陪他出使的随从诸骑便是,有的则被荀贞委以军职,现下正在义从军中领兵。刘备要独领一军,这些具有一定军事经验的涿郡老兄弟们是不能缺少的。
  有了张飞的例子在前,他现在不能肯定这些老兄弟中有多少人会愿意回来跟他,但不论多少,他总是要努力去试一试的。
  关羽应道:“诺。”
  刘备扬鞭策马,关羽诸人扈从在后,顺路东南而下,返程往广陵而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