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九百六十七章奸臣谗言

第九百六十七章奸臣谗言

  明军取胜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师,兵部侍郎赵无忌,巡抚方一藻,总兵吴三桂等人的奏折皆已到达,所有的奏折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确凿无误地证明了此次的辉煌大胜。
  清兵十万大军被击溃,不得不狼狈退回盛京,鞑酋皇太极被赵无忌冲锋陷阵时亲自所伤,据闻伤势极重,满清饶余贝勒阿巴泰归降大明,满清太子豪格被斩首,睿亲王多尔衮不得不提议两国议和,互为兄弟之邦,永不互相攻伐。
  睿亲王的使臣刚林,如今已经在前来京师的路上,此事在钦州伯赵无忌的奏折上,已经给予了证明。
  这样的结果,对于崇祯来说,简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是以今日建极殿中的众人,人人脸上也都是一副喜笑颜开,兴高采烈的神色,虽然想起洪承畴和那十五万大军的损失,让人感觉有些心疼,但毕竟惨胜也是胜利,总比战败强。
  议和,这个大大地可以有,朝中众臣很快便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得知关外只有吴三桂以及祖大寿率领的不到三万可战之兵的情况下,众人的议和之心便更加坚定了下来。
  满清那边虽然战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万明军想要守住辽东,守住宁远,塔山,杏山,锦州四城,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主动提出要议和,对大明王朝上下的文武百官来说,简直是正想瞌睡,天上就掉下来个枕头。
  太好了,辽东方向,总算可以和平几年了,这便是崇祯和众臣的心中想法。
  议和这件事情算是妥了,无论是户部尚书李待问,礼部尚书蒋德景,还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都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对明清两国议和的支持。
  然后接下来的两件事可就让崇祯有些犯了愁,这两件事都和此战获胜的功臣,兵部侍郎赵无忌有关。
  这两件事互有关联,第一件便是赵无忌的封赏问题,有功必赏是上位者天然便具有的觉悟和技能,否则没人会给你卖命。
  第二件则是赵无忌提出的,有关治理辽东的方略。
  赵无忌在奏折中指出,数量庞大的辽饷,已经成了盘踞在朝廷身体上的一个巨大吸血管,让羸弱已久的朝廷财政不堪重负。
  如何解决辽东问题,赵无忌提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便是他毛遂自荐,主动请缨镇守辽东,为国保卫边疆,在奏折中赵无忌宣称,只要他在辽东一日,鞑子便一日不敢犯边。
  第二个建议便有些石破天惊,赵无忌提出要裁撤关宁锦防线,放弃锦州,杏山,塔山,甚至宁远等城,明军退守山海关。
  赵无忌对此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那便是明军根本无法掌控城池之外的地域。
  如果是黑旗军这样的强兵,自然便没有这个问题,但关宁铁骑虽然在大明的官军中属于战力最强者,但一旦强大的满清骑兵来犯,他们唯一的应对之策也只是退入城中,利用坚城固守,顶多会偶尔出城,偷袭一下落单的清兵部队。
  这样做的后果便是,明军只能控制以锦州为首的四座坚城,却无法掌控城外那大片广阔无垠的地区,因为明军野战打不过满清。
  这也是为什么辽饷会高达每年几千万两的原因。
  掌控不了城外的区域,也就意味着在那里的明军,得不到来自领地的任何财税收入,也得不到领地的任何粮食补给,所以驻守辽东的士卒越多,朝廷就需要越多的粮食财物,运送去辽东。
  古代也没有高铁,嗖的一声几个小时就把粮食运过去了,这时的运粮只能靠人力畜力,而人和动物在路上也要吃饭的,这一路上人吃马嚼,一斗米运到辽东,顶多能剩下两三成。
  所以在赵无忌看来,大明之亡,跟这个作用不大,却吸血能力惊人的关宁锦防线,很有关系。
  若是赵无忌在辽东,他自然是能利用手中强兵掌控住城外的广大区域,进而自给自足,从当地获取财源和粮食,逐步地削减掉令朝廷不堪重负的辽饷。
  赵无忌若是不在辽东,祖大寿和吴三桂镇守此地,两人一是没有那个能力,二来也没有那个动力去掌控城外的广大区域。
  毕竟关宁铁骑虽然能打,但相比满清的强大骑兵,还是差了点意思。
  出去迎敌,巩固疆域,哪里有躲在城里等朝廷送粮送饷银来的舒服。
  赵无忌在信中还提及,若是朝廷不肯裁撤辽东兵马,他推荐如今尚在狱中的前西北巡抚孙传庭,出任辽东巡抚,理由是此人富有韬略,又向来知兵,曾抓获当初不可一世的闯王高迎祥。
  思忖良久之后,崇祯决定将赵无忌的奏折直接拿到朝堂上,让众位阁老重臣讨论一番,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做定夺。
  崇祯以目示意王承恩,王承恩急忙低头前行,来到崇祯身旁。
  “将钦州伯的奏折,给诸位阁老传阅一番。”崇祯低声吩咐道。
  王承恩急忙恭恭敬敬地拿起奏折,走下高台,稍作思忖后,便将赵无忌的折子首先递给了首辅陈演。
  陈演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之后,随手将折子递给一旁的户部尚书李待问。
  片刻之后,赵无忌的奏折很快便在殿中群臣手中转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了崇祯的案几之上。
  又静待了片刻,崇祯方才开口问道:“钦州伯的提议,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户部尚书李待问早就对辽东问题耿耿于怀,毕竟这地方每年都没有任何的产出,没钱没粮,反而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几千万两去补贴辽东的士卒,赵无忌肯主动请缨,前去顶这个大雷,李待问自然是双手双脚赞同。
  一想起每年能减少几千万两银子的辽饷,李待问的心中便禁不住美滋滋的。
  毕竟大明每年的财政缺口也不过是七八百万两,赵无忌肯去辽东,哪怕能节省下一半的辽饷,大明的财政也会立即起死回生,转为盈余。
  更何况考虑到赵无忌那高超的理财手段,李待问暗中揣测,到时不但不用朝廷花钱,恐怕辽东还能给朝廷缴纳钱税和粮税。
  崇祯话音刚落,李待问便以与他的岁数完全不符的敏捷程度率先出列禀道:“钦州伯此举,可行性十分之高,有钦州伯镇守辽东,既能保辽东一方平安,也能节省下朝廷的大笔兵饷,老臣附议钦州伯。”
  礼部尚书蒋德景思忖片刻饿,亦是出列附议。
  满清的大内奸,兵部员外郎陈洪范一直低眉垂眼,做出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不过在暗中,他却是竖起了耳朵,眯着贼眼不断地窥探着周围的一切风吹草动,与众人脸上的开朗笑容相比,此刻陈洪范的脸上全是强挤出来的假笑。
  满清和大明要议和了?那自己这大内奸可怎么办?皇太极会不会卸磨杀驴,把自己这个内奸,作为一项礼物送给明皇崇祯?
  这些日子以来,别人都盼着大明取胜,只有陈洪范盼着赵无忌兵败辽东,深知赵无忌只有八千兵马的陈洪范,曾经对皇太极抱有无限的信心,甚至他已经做好了到时主动打开城门,放清兵入京师的打算。
  可惜铁打的事实无情地扇了他一巴掌,皇太极不但没能取胜,反而在战场上中了一枪,不得不狼狈退回盛京,生死未卜。
  这种情况下,叫陈洪范如何不急?
  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站在自己右边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微微抬起右脚,似是要上前附议,陈洪范来不及多想,急忙加快一步,抢在陈新甲的前面出列。
  已有两位阁老附议赵无忌,若是再加上陈新甲一人,那赵无忌镇守辽东的事实基本上便会铁板钉钉地成为事实。
  所以陈洪范必须阻止并破坏这一切。
  眼看陈洪范抢先出列,陈新甲皱了皱眉,收回了即将迈出的脚步,崇祯心中也有些不悦,心想这么多阁老重臣尚未开口,你一个兵部员外郎怎能如此逾越。
  不过崇祯最近对陈洪范的印象很好,是以也只是在心中暗骂了几句,脸上却依旧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神色。
  陈洪范拱手抱拳,满脸的欣喜之色,“皇上,臣以为钦州伯能驻守辽东,乃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崇祯听了,微微颔首,心想朕也是这么想的。
  不但安全,还省钱省粮。
  “首先,鞑酋皇太极重伤,想必命不久矣,而满清中最强大的实权派,睿亲王多尔衮与钦州伯在私下里关系极为亲厚,当初山东一战,据传多尔衮便曾按兵不动,坐视钦州伯孤军深入,一举击破鞑酋皇太极主力大军。”
  “事后多尔衮更是将德王家眷完好无损地派人送去钦州伯营寨之中,而今臣听闻又是钦州伯与多尔衮在阵前相商,谈妥了两国和好的百年大计,是以臣以为,钦州伯镇守辽东,定能与满清和睦相处,让我大明辽东边境,再无战火燃起。”
  陈洪范一脸欣喜地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