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风雨潇潇 宾客尽去(1)
朝雨微濛,晨风料峭,越都南门外,车马渐喧,人声渐沸。一众众归去之客拥堵大道,一重重送别离人滞行郊野。
这一天是程潜之共慕容苏去越归家之期,许是苍天亦怜别情凄苦,匆忙忙落下一阵细雨,倒叫城外送别之人泪未沾巾衣先湿。
东越女君顾念嘉宾厚义,故而掷下越安宫近来诸多政务纷扰,特以常服简礼,执友人之仪赶来相送。偏遇这雨浇鬓发,风吹薄衣,又凭添一段感怀凄情。
自南郊兵乱,澜庭内的凌霄君震怒之下鞭笞了乱军营者——北溟公子与东越将领,又囚禁了南召世子,越都锦城从新王婚典的繁花锦时到女君选亲的煊赫盛况,终落得今朝这般萧索寂寥。城中豪门宾客几乎尽去,留下的多是在等澜庭夜宴的书生士子。
据传这澜庭夜宴也非往年东越女君主持的那般吟风颂月、惜春叹秋之宴了。城中学士都在纷议:天家之子莅临东越观礼,却陡然遭遇护驾将领被杀、禁军大营被烧之乱,此样横祸若换在玉氏一族鼎盛之时,必然要治越王一个守境不利、护驾不周之罪。
可是轮到今时,也不过是鞭笞了两名嫌疑之犯,囚禁了一位王族世子。由此可见,皇族式微,封王霸权已成大势。就连昔日与天家有数代联姻的东越王族也敢公然强欺东宫储君,而这位储君殿下更是忌那东越蔚璃三分,想来也真是可怜!
书生士子对越都情形与天下大势都是私议不绝。有怜天家少子孤军被欺而至前路茫然者;有忿四境王室不臣而背义逼宫者;有忧皇朝百年礼乐之治或将大乱而民将流离者;有谴东越蔚璃拥兵自重而欺凌天家者……士子们栖身深巷客栈里,议得忧患满怀,悲愤填膺。
而他们中大多是师出程门,启蒙之学便是忠君护道、守义亲民,故而众学子中多数还是心向天家,怒责乱臣,大有励精图治,为苍生谋康平盛世之宏志!
今日程门三少主辞行越都,城内众士子皆望其为言教之领袖,仁学之大家,又多有素日与其相交听其讲学之众,故而大家不畏当下局势之乱,不惧今时苦雨之凄,纷纷赶来送行,一时便将城门外的大道上拥挤得熙熙攘攘。
蔚璃赶到城门时,望见远处人影攒动,忽又心生倦意,回身嘱告玖儿,“不若你代我去送送程先生与苏小叔罢。世人纷扰,委实望而怯步。”
玖儿想她近来累于案牍之劳,难得出宫散怀,便有意劝谏,“程先生倒也罢了。只是苏小叔此回要留下伊儿,只落得一人归家,本就冷清,长公主再不肯亲送,倒叫他路上怎样个黯然落寞。只待众人去了,长公主再去也好。”
蔚璃心知是此情理,只好城门下稍侯片时。直等到那送别之仪喧喧闹闹,至正午时分才依稀散去,蔚璃这才领了玖儿出城门入远道,与程、慕二人行礼相见。
程潜之早得童子相报:长公主候于城门欲来践行。只是无奈困于四方士子各样问学议道,一时分身乏术,心下实实愧疚万分。此刻相见,自是一揖到底,称颂道,“长公主厚义,程潜之实不知何以为报!”
蔚璃见他还是这般弄礼客套实是不喜,便与他玩笑说,“潜之先生当真念我厚义,此后余生每年送我百坛青芝即可!”
程潜之闻言又惊又笑,慕容苏也在一旁取笑,“当着医者问人讨要伤身烈酒,一讨还就是百坛之多,阿璃可还顾念慕容苏否?”
一言引得众人更笑,蔚璃又佯做为难道,“这却难了!此身不可欺,青芝不可负!敢问程门智者:可有两全法,使我既得长寿身又得常乐福?”
众人愈发笑开,诉别之伤反倒一扫而光。
慕容苏又切切叮嘱蔚璃一些养身去疾之忌,蔚璃只恐他又提及折寿之说惹大家无故凄凉,便抢言笑应,“我有伊儿,何劳苏小叔赘言。只是这回误了伊儿归家,请代我向慕容老宗主赔罪,蔚璃夺他老人家孙儿承膝之欢实是愧疚,他日必往南海奉酒谢罪!”
程潜之见她依旧言辞慨然,举止飒爽,实实的看之不尽,慕之不及,只怔愣一旁看着她与慕容苏谈笑风生,满腹诗文辞赋竟无一用处。
蔚璃又自玖儿手中接过一把宝剑,双手奉至程潜之面前,笑言,“此是赔给先生的!那日我在淇水畔不慎折了先生佩剑,有诺定然赔还,此便是了。”
程潜之讶然,早已忘了此事,忙双手接过,欣欣然抽刃出鞘。但见那剑身通体寒彻,暗铸流纹,两侧剑锋却是略见几处豁痕;剑格镶有黄色琉璃并青色绿松,华彩英姿,观之便知不凡;在靠近剑格处另刻有古篆铭文,仔细辨识了,可见“苍月”二字。
程潜之端看手中宝剑,不由惊叹,“长公主所赠,未免贵重?此苍月剑必有来历!而潜之不过一介布衣书生,佩此名剑,实实有辱剑魂。还是请长公主收回罢。潜之昔日佩剑也不过寻常玩意,拿在手中佯装威风,唬唬路人罢了。”
蔚璃笑答,“先生何必与我客气。此剑也非完物,这剑身残缺触目可见。若论及来历,这本是我自东海战场拾回的一把残剑,不知其主,亦未做修补,只是请剑匠刻上了此二字铭文,以记念东极之沧海明月罢了。但求先生不弃,且为东海飘零之魂收了此剑。”
程潜之闻之肃然,拾自东海,不知其主,取名苍月,分明是为祭奠青门十万战死的忠勇之魂。此样名剑,何敢言弃?忙收剑入鞘,躬身再拜,“潜之再谢长公主厚礼。此生必以此剑为友,惜之护之,生死与共。”
蔚璃看不惯他这般拘谨慎言,取笑道,“又非赠你美人,何来此言!”
众人又稍叙别情,期许佳期再会,便彼此作礼,宾客登车,主人退行,各往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