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
  本文内容由【黄小喵家的手残大】整理,海棠书屋网()转载。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唐朝诡事录(出书版)》
  作者:魏风华
  自 序
  古人倦夜长
  这是一部关于唐朝怪谈与秘史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本系列作品以唐朝志怪笔记《酉阳杂俎》《传奇》《纪闻》《逸史》《阙史》《玄怪录》《宣室志》《广异记》《独异志》《集异记》《博异志》《纂异记》《潇湘录》《河东记》《灵怪集》《闻奇录》《惊听录》《通幽记》《原化记》《奇事记》《乾子》《树萱录》《异闻集》《录异记》《甘泽谣》《剧谈录》《戎幕闲谈》《金溪闲谈》《桂苑丛谈》《续玄怪录》《杜阳杂编》《三水小牍》《朝野佥载》《中朝故事》《玉堂闲话》《续仙传》《仙传拾遗》《墉城集仙录》等为线索,去探寻那个明丽时代背面幽暗诡异的故事。
  在奇幻、惊悚和恐怖小说流行的今天,如果上溯源头,会发现这类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很多了,而且想象力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在古代,它们被统称为志怪笔记。志怪笔记初见于先秦,兴起于魏晋,鼎盛于唐朝。两宋之后,明清时代,数量虽庞大,但没什么可看的,一是因为明清已是近世,作品少了幽古之风;二是明清志怪笔记加进很多人情世故和爱情传奇,读后不仅不会感到毛骨悚然,反而会让你热泪盈眶,丧失了志怪本应具有的特质。
  那么,真正的志怪,到底是什么样子?
  上面提到的唐人笔记中有终极答案。以《酉阳杂俎》为例,对这部书,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有一个定义:“黑夜之书”。认为它是一本秘密的书,拥有一种魔鬼的性质,它无所不知,收藏了所有黑暗和偏僻的知识。事实也是如此。它的内容涉及唐朝秘史、仙佛妖鬼、幻术道法、奇闻怪谈、坊间轶事、异域传说、珍禽异兽,以及众多在后世失传的秘密知识,集诡异、奇幻、惊悚、恐怖于一体,读起来令人目眩神迷,不能自持。
  编撰者段成式(公元803~863年),字柯古,原籍山东临淄,生于湖北荆州,在四川成都长大,一生跨越中晚唐。他来自贵族之家,祖上是开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段志玄,其父是中唐宰相段文昌,外祖父是更著名的宰相武元衡。成式历任校书郎、江州刺史、太常少卿等职,晚年寓居襄阳,以撰写志怪笔记自娱。成式博学广知,喜好漫游,所藏之书,多奇篇秘籍,使他有了完成《酉阳杂俎》这部百科全书的资本。何谓酉阳,而且杂俎?酉阳在今湖南沅陵,传说当地有一山洞,藏古书千卷。“酉阳”指取材广博珍稀,“杂俎”则喻示内容庞杂丰富。两者加在一起,又有诡秘隐僻之意。书中的故事确实如此,门类亦然,如记星象的叫“天咫”,记道术的叫“壶史”和“玉格”,记佛法的叫“贝编”,记盗墓的叫“尸穸”,记鬼怪的叫“诺皋记”……
  美国著名汉学家、《撒马尔罕的金桃》的作者谢弗认为,《酉阳杂俎》是中国古代最具魔幻色彩的书,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朝编辑家、出版人李云鹄十分推崇《酉阳杂俎》。在他的主持下,重新刻印了该书,上市后非常畅销。他亲自书写序言:“(《酉阳杂俎》)无所不有,无所不异,使读者忽而颐解,忽而发冲,忽而目眩神骇,愕眙而不能禁……”清朝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视《酉阳杂俎》为唐以来“志怪笔记的翘楚”。考虑到古代志怪笔记鼎盛于唐朝,数量和质量上完全超过魏晋,而唐之后的作品在想象力和奇绝度上又没人能超过它,所以《酉阳杂俎》实为中国古代志怪笔记之王。
  古人倦夜长,故秉烛游。但是,在遥远的唐朝,深庭欢宴外,一定还有别的打发时光的方式,比如在大雪夜围炉怪谈。《酉阳杂俎》之外,优秀的唐朝志怪笔记还有上面提到的那些,它们像时光深处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千年后枯燥无眠的夜晚。这些志怪笔记大多成书于中晚唐。那是个神奇的时代。在当时,上至宰相下到士子都热衷于谈鬼论怪、寻仙慕道,整个社会充满灵异的气氛。当包括宰相在内的人们都在奔赴这想象力的盛宴时,一个时代的诡谲风格也就可想而知了。
  想象力最发达的时代,也一定是心灵最自由、精神最奇瑰的时代。
  唐朝的魅力决然在此。但是,在以诗词为贵的古代,志怪笔记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还举段成式的例子,当时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并称“文坛三十六”(三人家族排行都是第十六),可在后世的知名度却没法跟李、温相比。这是时代的孤独。尽管如此,段成式和他的朋友们仍像忠实的守夜人一样,耐心地捕捉着有关唐朝幻夜里的一切秘密。在他们垒建的迷宫中,除了绚烂的魔幻通道外,还有一条小径通往历史的真相。这也是唐朝志怪笔记的美好传统。很多因种种缘故被正史拒载的事件,在志怪的迷宫中留下了蛛丝马迹。而另一些时候,在迷宫中的某些路口,魔幻和秘史又是交融在一起的。
  这,也是本系列作品的风格所在。
  明丽的天空正在褪去颜色。我知道本书会彻底颠覆人们对唐朝的印象。幽暗的古镜已然在手,我要做的就是在千年后的夜晚把它擦亮,让里面的东西一点点露出轮廓……
  开始吧。
  2013年晚春 于天津
  第一卷 秘史中的秘史:
  唐朝百姓不知道的事
  武元衡带着侍卫,出靖安坊东门时,突然想到薛涛的一首诗的最后两句:“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名侍卫提的灯笼突然被飞箭射灭。武元衡骑在马上,前面有名导骑牵着马。在灯笼被射灭的瞬间,导骑大喊:“不好,有刺客!”随即臂膀中箭。
  四万唐军一夜冻成冰尸
  唐玄宗在位时,有大将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兄,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当时,禄山已坐大,明眼人皆知其叛乱在即,思顺为避免受牵扯,行事特别小心。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将哥舒翰统军迎敌。安思顺素与哥舒翰不和,后者趁机诬陷,称其与安禄山勾结,有谋反的嫌疑,玄宗立斩思顺。
  其实,安思顺跟那个年代多数胡人将领一样,还是非常忠于唐朝的。虽然跟安禄山沾亲,但并无越轨行为。自安禄山起兵后,做了几十年太平太子的玄宗已方寸大乱,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名将连续被杀,使得变乱之初的局势一团糟。
  只说安思顺,活着时,为表达心意,在天宝初年,献给玄宗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玄宗非常喜欢,主要是迷上那色彩斑斓的宝玉。于是,叫人到皇家库房搜寻用五色玉制成的器物。
  历代皇室都有自己储存珍宝的库房。唐朝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很多国家都千里迢迢进献宝物,所以藏品极多。此外,开唐之初,太宗李世民曾以朝廷诏书的方式,在帝国范围内寻求魏晋以来散落民间的古董和珍宝。仅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搜罗了“上千纸”,其中包括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
  唐朝皇室的库房中,有很多前朝隋室旧物,有的被皇帝喜欢,有的则被讨厌:“内库有交臂玉猿,二臂相贯如连环,将表其辔。上、后尝骑与侍臣游,恶其饰,以鞭击碎之。”又,“睿宗尝阅内库,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状如盘龙,靶上悬牙牌,题象耳皮,或言隋宫库旧物也。”前者,李世民不喜玉猴的佩饰,用鞭将其打碎;后者,唐睿宗在游览库房时,发现一条隋朝遗留下来的金鞭。
  掉头说玄宗。他派去的人在库房找了半天,仅仅发现一只五色玉做的杯子。
  玄宗龙颜不悦,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禀说产于西域。玄宗大怒,派使者飞马西域诸国,责问他们为什么吝啬于进献宝玉。西域诸国说,真不是这样啊,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途经小勃律时,都会被抢走,因此运不到长安。
  使者把情况报给玄宗,后者下令立即攻伐小勃律。
  勃律为古国,原在今克什米尔北部。唐朝初建,吐蕃强盛,击破了勃律,使之一分为二,留在原地的被称为大勃律,向西北迁移至今吉尔吉特、斯卡杜地区的一支,称为小勃律。小勃律所在的位置,正处于西域诸国通往唐朝的咽喉要道上。
  开始,唐朝跟小勃律关系还不错。
  开元年间,小勃律国王亲入长安朝贡,受到玄宗的接见。所以,在小勃律遭吐蕃进攻时,唐军曾前去援救。但后来,吐蕃二攻小勃律,这一次将其降服。由于依附了吐蕃,所以西域诸国使团再入唐朝时,往往被小勃律以及驻扎在该国的吐蕃军打劫。
  得知玄宗要攻打小勃律,很多大臣都进行劝阻,说为了点五彩玉就贸然远征,未免意气用事,有点不值当的。
  就在这个时候,宰相李林甫出班发言,表示完全支持这次远征,而且认为兵贵神速,立即就打。他的观点很简单:小勃律不断打劫西域诸国朝贡长安的使团,这本身就是对唐朝的大不敬,出师远征已完全有了借口。而且,远征小勃律,不仅可以加固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安全,更在于杀鸡给猴看,叫欲望越来越大的吐蕃有所收敛。
  李林甫还提到一点,说最近西域有二十多个国家都转投吐蕃,为什么?因为它们和长安之间的联系通道被堵死了。从这个角度看,讨伐小勃律更是迫在眉睫,而不仅仅是抢点五彩玉那么简单。
  玄宗大喜,认为李林甫说到了自己心坎里,遂问:“谁可担此大任?”
  李林甫转了一下眼珠,说:“安西大将王天运可也。”
  人人都说李林甫是奸相,善于玩弄权术,实际上此公是位极有能力的铁腕宰相,虽受宠专权,但办事恪守规章,且效率极高,又特别善于驾驭各类悍将。当时,唐朝边境上的重要将领,很多都是胡人出身,虽然长于作战,但亦野蛮骄横,可一见到李宰相,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骄纵如安禄山,更是紧张得汗流浃背。
  李林甫虽为宰相,但兼着安西大都护的职位,对边将心中有数。就这样,朝廷传令于夫蒙灵察,点名王天运为主将,去教训小勃律。
  夫蒙灵察是谁?羌族人,时任安西节度使,率领导班子屯驻安西四镇中龟兹,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接到朝廷命令后,他跟自己的副手高仙芝对了个眼神儿。
  关于王天运的生平,史上没有详细记载。但后来,他又出现在唐军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可以推测,这个人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分量的边将,比较能打硬仗。因为进军小勃律,需要翻越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一般人还真得含糊。
  就这样,王天运带着四万唐军出动了。
  在路上,又征发了一些附属国家的军队,组成了一支以唐军为主的多国部队,开始了对小勃律的远征。
  从龟兹到小勃律,需要翻越世界屋脊,艰险程度可想而知。由于路途漫长,出发时是初秋,到小勃律国都时已是冬天。
  兵临城下后,唐军二话不说,立即攻城。
  小勃律国王望着城下黑压压的唐军,有点迷惘。看唐军这架势,是要灭了他小勃律啊。一害怕,国王叫人停止抵抗,派使者前往唐军大营,表示愿意继续归顺,不但把手里的五色玉都献给唐天子,而且还拿出他们小勃律的名玉。当时,小勃律确实也产玉。杜甫曾有诗云:“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
  但被王天运一口拒绝。
  这位傲慢的将军纵兵攻城,攻陷小勃律国都后,放纵唐军大肆杀掠。国王虽化装跑掉了,但唐军俘虏了三千多国民。
  就这样,带着战俘以及包括五色玉在内的大量珍宝,唐军踏上东归之路。
  唐军撤走的晚上,小勃律的一位精通占星术的长老,在观看星象后,徐徐道:唐人杀掠无算,此番东去,必遭大风雪。
  此时已是深冬。唐军重新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来到一面大湖旁。
  当日天色昏暗,暴雪飞降,气温猛落。与此同时,大风骤起,激起的湖水,冻成了冰柱,随后冰柱又被吹断。一时间,仿佛末日来临。入夜后,天气更冷,结果是:唐军除汉、胡各一人生还外,其他士兵都被冻死。所俘小勃律国民,因生性耐寒,尽逃而去。
  生还的汉人正是王天运将军。天运侥幸跑回龟兹,向夫蒙灵察报告,后者大惊,又飞报长安,玄宗得知消息后并不相信,叫人星夜兼程现场查看。
  使者驰至那大湖边,见湖边冰柱如山。隔着透明的冰山,可以看到湖边唐朝士兵都已被冻成冰尸,或立或坐,姿态各异,仿佛冰雕。使者瞠目结舌,急忙返回,行了一段路后,再回头遥望,只见湖水茫茫,众尸消失,一切仿若梦幻。
  这则秘闻披露在晚唐段成式所著的百科全书般的志怪笔记《酉阳杂俎》中:“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上怪近日西进无五色玉,令责安西诸蕃,蕃言:‘彼尝进皆为小勃律所劫,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右座赞成上意,且言武成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雪矣。’行数百里,忽起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起而复摧,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人得还。具奏,玄宗大惊异,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冰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彻可数。中使将返,冰忽消释,众尸亦不复见。”
  此战,王天运所率唐军虽攻入小勃律国都,但最后却亦真亦幻地葬身于大湖边。
  在暴风雪的袭击下,大军一夜之间被冻死?在概率上说,也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征伐小勃律,须翻越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屋脊,这一带属高寒气候,雪野冰川随处可见,何况唐时气候还没变暖,夜间更是寒冷异常,加上暴风雪骤起,达到极度深寒是大有可能的。至于最后尸体不见,或为冰柱消融,使得湖水暴涨,卷尸入湖,也未可知。从贞观到天宝年间,在西域作战的唐军,经常出现一夜间冻死冻伤大队人马的事。
  无论如何,这支军队最后奇异地消失了。
  关于王天运伐小勃律之战,史书上记载得比较模糊,只有零星片语散见于唐人笔记。甚至有人认为,虽然史上确有王天运其人,但却根本就没有这次远征。不过,依据当时西域的形势,假如完全否认这次远征,也未必就一定更靠近真相。
  小勃律是当时唐朝和吐蕃反复争夺的地区,夫蒙灵察之前的安西节度使也都曾远征过小勃律。但由于需要越过茫茫高原,路途漫长、气候恶劣,加之对方又有吐蕃军支持,所以都没有取得成功。加上这一次王天运意外失败,小勃律终成唐朝的一个噩梦。
  长安方面当然不甘心就这样算了,责令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继续整军备战。就这样,到了天宝六年(公元747年)!
  这一次,出任远征军统帅的是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
  仙芝本高句丽人,出身军将世家,自少年时代,就随父转战西域。其家族疑似来自高句丽王族。高宗年间,唐灭高句丽,包括当地王族在内的一些高句丽人迁至中土。最初,他在军中寂寂无闻,后被夫蒙灵察重用和提拔。此人容貌俊朗,善骑射,性格复杂,集谋略、果断、残忍、贪婪、傲慢、自卑、骁勇、懦弱于一体。
  这一年春天,做足了军需准备后,高仙芝率一万精兵,闪击小勃律。安西军团仍从龟兹出发,重新翻越世界屋脊,在冰山雪岭上绝地行军。翻越高寒地带后,深入异境,以屯有吐蕃重兵的连云堡为目标,高仙芝分兵三路疾进,最后三路人马同时抵达。由此可见仙芝用兵之精准。在连云堡之战中,仙芝帐下悍将李嗣业勇猛无敌,大破吐蕃军。没多久,唐军再次兵临小勃律国都,一战而定,生擒其国王。
  高仙芝这个闪击战打得非常漂亮,随后西域七十二国因震恐皆降,可以说建立了绝世大功。但报捷时,不知是高仙芝太兴奋还是故意贪功,绕过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夫蒙灵察,直接派信使去了长安。这当然犯了官场大忌。所以,在当年秋天率军班师龟兹时,夫蒙灵察没派出一个人迎接。
  高仙芝此时也知道闯了祸。
  按史上记载,进城后,夫蒙灵察看到高仙芝,问:“于阗使谁与汝奏得?(于阗镇守使这个官是谁向朝廷给你讨的?)”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灵察当时兼摄御史中丞。
  夫蒙灵察:“焉耆镇守使谁边得?”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灵察:“安西副都护使谁边得?”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灵察:“安西都知兵马使谁边得?”
  高仙芝答:“中丞。”
  夫蒙灵察瞬间怒吼:“既然都是我为你讨的,你安敢不经过我而直接向长安报捷?!”
  夫蒙灵察看来真是气急了。但也怪不得这位羌族大帅。高仙芝这事做得确实有问题。夫蒙灵察要斩杀高仙芝,但最后又补了一句:“看在你新立大功的份上,暂时饶了你!”当然,这只是给自己个台阶下,他还是不敢决杀刚立大功的高仙芝的。
  唐玄宗时起,有宦官监军制度。跟随高仙芝远征的监军宦官,叫边令诚。看到这一情景,有点为高仙芝鸣不平。所以回长安后,向已经龙颜大悦的玄宗报告了来龙去脉,最后说:“高将军立奇功而忧死,以后谁还会为朝廷所用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宗征召夫蒙灵察入朝,而把安西节度使一职给了高仙芝。
  至于那位王天运将军有没有参加高仙芝的远征我们不得而知。所了解的仅仅是:四年后,他战死于唐朝进攻南诏的战争中。
  就在王天运死去这年,征服小勃律的高仙芝又开始了一次大冒险。
  作为玄宗年间最著名的边境将领,高仙芝最终是以“贪婪的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在史书中的。灭小勃律后的几年里,他率唐军转战西域,擒王灭国,声威远震。每次高仙芝入朝,都要带回不少战利品,而这战利品不是某国国王,就是某部落的可汗。所以,玄宗每次看到高仙芝时,都紧握其双手,第一句话是:“辛苦了。”
  当时西域有个石国,王室为汉朝月氏人后裔,中亚“昭武九国”之一。当初,一部分月氏人居住于祁连山昭武城,后为匈奴所迫,迁徙于中亚的粟特地区,即今天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一带。后裔在当地建立了康国、石国、安国、米国、曹国、史国等九个国家。这个石国,在一件事上得罪了高仙芝,后者称其“无番臣礼”。在高仙芝看来,得罪他就是得罪唐朝,所以即行征讨。
  大兵压境后,石国国王主动请降,高仙芝假装应允,随后袭其国都,俘国王,掠珍宝,屠其城。在回师路上,又顺道征讨了突骑施国(西突厥别部),俘其可汗。所以,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献俘时,一次性交给玄宗以下战俘:石国国王、突骑施可汗、朅师国王(此前一次远征中俘获)和吐蕃的一名大酋长。
  对高仙芝在西域的征战,玄宗有喜有忧。喜的是有此经验丰富无往不胜的大将,忧的是有人弹劾仙芝兴师灭国有自树其威和假公济私的嫌疑。比如,对石国和突骑施的攻打。但问题是,玄宗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因而并没治罪于仙芝的想法,只是一度想把他跟前面提到的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对调。但安不想去西域上任,设计谋叫部下强留自己,最后没调动成。
  就在这时,西域又面临一次新的大战,想调回高仙芝也不可能了。
  当时无论攻击小勃律,还是征服其他国家,都是唐朝与吐蕃西域争夺战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指责高仙芝好扬威异域也是不恰当的。在高仙芝一连串的行动下,到八世纪中期,吐蕃的进攻势头显然已被遏制,在“安史之乱”前他们实际上退出了这场对决。
  但就在这时候,一个更庞大更危险的对手来了,这就是大食(阿拉伯帝国)。
  高仙芝毁灭石国后,该国王子逃了出去,转诉于西域各国。此时,以大马士革为都城的大食帝国崛起,一直在向东方发展,已征服了不少城邦。所以趁此机会,大食联合西域属国,欲进攻大唐安西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遂决定主动出击。
  唐朝和大食为当时世界上东西两大帝国。唐朝的触角往西伸展,大食的触角往东扩张,火星撞地球的事迟早要发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