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农家恶妇> 农家恶妇_分卷阅读_81

农家恶妇_分卷阅读_81

  冰这种东西,取出来不多会儿就会化开,商人也就是在本地囤货在本地售卖,没有傻到从北边往南边运的。
  是以南方诸省根本没人会用冰盆,大富之家会选在凉爽的地方建起别院,热起来上别院避暑,除此之外就只能让丫鬟打扇,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手摇风扇可不是造福一方!
  彭文英就生在南边,是东南沿海那边的望族,他生而聪慧,自幼苦读,二十出头就中了举,接着顺利考上二榜进士,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
  这都是老黄历了,总之彭大人了解南方,他出身不差,早年都感觉酷暑难熬,热起来真不是一两个人打扇就能凉快,这年头伏天也得穿戴整齐,男子也没有随意露出臂膀的,想想就知道那有多热。这个风扇在北方的有钱人看来是鸡肋,放在南边,那再抢手也不过。
  他完全相信地方官员呈报的内容,觉得那一点儿也不夸张。
  彭文英把自己早年的经历说给皇上,等皇上知道在南边你再有钱也买不到冰,他就理解了风扇的可贵。这的确有许多缺点,要人力带动,风太大还容易吹飞纸张,但只要能凉快,这些都能克服。
  纸张要飞你用镇纸把它压住。
  至于说要人力带动……
  赤贫之家不会买这个,会买的能挤不出个人手?
  跟优点比起来,这都称不上是缺点,叫彭大人看来,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明,哪怕配不上伟大这个词,说它造福一方总没有错。
  他又说到,这个不光是在南方,在北边也有市场。
  京城这边每年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天倒热不热的,要摆冰盆感觉浪费,不摆又觉得有点热,心里烦。在这个过渡期,风扇就是不错的选择,比打扇凉快。
  还有,哪怕在京城,能用得起冰盆的又有多少?不说大臣府上,宫里的贵人冰炭供应都有个数,天热起来冰经常不够用,引进风扇的话,可以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毕竟冰会消耗,风扇不会。
  ……
  文臣的嘴皮子大多利索,更别说彭文英能混上高位,本事和口才这两样他都不差,一句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着就很有道理,皇上边听边颔首,本来漫不经心的态度都拧过来,再看这台风扇,眼神都郑重起来。
  他听完彭文英的分析,转头看向呈递风扇的官员,问他地方上还说了什么?这东西是谁造出来的?又是怎么想到要造这个?
  真幸亏长荣县令派去往府城送风扇那个差役是个话唠,他当初跟知府叨叨不少,把听说那些全讲了出来。地方上起草文书的时候也把这些写了上去,他们倒不怕皇上不耐烦看,这种东西一口气到不了御前,送进京城之后都要审查,分量足够才能给皇上看到,分量不够就打住了。
  这么大片的疆土,这么多行省,下属这么多州府,什么芝麻绿豆的事皇上都要亲自过问他每天也不用做别的了。
  负责将风扇送进宫里的官员就把文书上写的原原本本说给皇上听。
  说是禄州府下属的长荣县里有一户姓程的人家,原是农户,因为娶了个手艺不错的娘子出来做起吃食买卖。做吃食的要用火,伏天里用火热啊……“那家男人爱怜妻子,便跟他学木工的兄弟合计造出这个,取名叫程氏手摇风扇。又因为程家兄弟是长荣县人,风扇是从长荣县传向周边,禄州府内习惯称长荣风扇。”
  讲得这么平淡还把皇帝给感动到了,当场夸起程家兴,说他们兄弟是乡下出身脑子却很活泛,能想到做出风扇来解暑,强过工部许多巧匠。看它做工寻常,这份想法却是独一无二的,非常难得。
  地方上造出这样的好东西,皇帝觉得应该适当褒奖,他一时之间又想不出该奖励个什么,就问彭大人有无建议。
  彭大人的意思是不必搞出很大阵仗,口头上夸夸地方官吏就可以了,至于造出风扇的程家兄弟,不是有一个是学木工的?他年纪轻轻就能发明出这个可见有些造化,倒是可以培养一番,指个巧匠给他做师傅,省得埋没了才能。
  工部就养着一批匠人,做木工的有不少,毕竟朝廷经常在兴土木,建行宫造园林都要用到他们。这些人由朝廷养,称不上官,也就是工部下属的小吏。
  别看这些匠人拿的钱不多,和开木匠铺的同行比起来,他们社会地位高太多了,这奖赏对皇帝来说屁不算,他就不过是上下嘴皮子轻轻一碰,对老程家而言,称得上是祖坟上冒青烟。
  这时候,皇帝的批复还没送出京城,传到禄州都不知道是啥时候,别提进县城了。
  程家旺还在给他大嫂改铺面,顺带打听了这条街面上的铺子,想看有没有愿意出手的。袁氏就说想买个铺子,他也觉得钱捏着没多大意思,得置办些家当。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造了那么个风扇还能一口气混工部去。
  更想不到他亲手做的风扇已经呈送到御前,皇上和京城里的大人们一方面肯定了他的想法,又嫌弃了工艺本身,觉得这么混在地方上是在糟蹋才能,要指个巧匠来好生教他,争取以后造出其他一些方便生活的木具。
  ……
  程家旺啥都不知道。
  他压根没想过要离开县里,京城啊,那对他们乡下人来说太远太远了。
  别看地方文书送进京城的速度慢,京中回复是快马送出,还没冷起来禄州知府就听到皇上对他的褒奖,并且得知了上头对程家旺的安排,上头让他进工部学习,学习是一方面,还要去传授制造风扇的技艺,甚至加以改良,让风扇也能造福北边。
  禄州知府知道程家是乡下出身,正因为知道这个,他才一阵唏嘘,暗道这小子时运来了。
  在工部当个小吏对他们来说不算啥,对这种乡下人来说算得上飞黄腾达,这是祖坟上冒青烟的好事情。
  很快,这消息从府衙送出,传到长荣县城。于县令听说以后震惊了,没想到乡下小子能有这般造化。上面说让程家旺接到消息之后就准备起来,随同上京的官员一同启程,拿上能证明身份的户籍文书上工部衙门报道……衙门的人找不到程家旺,就跑去程记那头问程家兴他兄弟在哪儿?说朝廷对他有安排。
  程家兴乍一下想不出老四咋能跟朝廷扯上关系,他还是伸手指了指斜对面,说人就在那边。
  然后除了人在乡下的程老爹和程家贵,其他人都知道了,因为发明出造福百姓的手摇风扇,上面要奖赏程家旺,让他上京城去工部衙门报道,跟工部的能人巧匠学习。
  程家兴暗道可惜,以后再要做个模具啥的就得找别人了。
  程家富一脸懵逼,不敢相信老三跟老四折腾那个还能入得了皇上的贵眼。
  其他人还羡慕着,程家旺皱了皱眉:“我就是出了点力,想法是我三哥三嫂的,奖励咋能落我头上?”
  程家兴面不改色踢了他一脚:“皇上要奖励你你就谢恩,我又不是学木工的,还能把我塞工部去?”
  程家旺赶紧谢了皇恩,才说他不好意思。
  “你不好意思上了京城就好好干,干出个人样来。咱老程家世代泥腿子,你还是头一个走出去的。”
  第113章
  衙门的人走了之后, 程家旺还恍惚了一阵, 最近半年的经历对他来说好像做梦。
  先是三哥提出想做风扇, 他俩凑一块儿商量,后来他反复琢磨了个把月时间, 一改二改三改才做出个样子。那段时间真辛苦啊, 白天要受师傅指派, 做完木匠铺里安排的活才有空折腾其他, 作出风扇的那一天,程家旺狠狠松了口气,心道他总算熬出来。
  结果那才是开头……后头这一季, 他天天赶工,做风扇卖风扇,摸着良心说这辈子没这么累过,回头看累得也值, 挣钱了嘛。
  其实到现在, 做风扇就不太能挣了, 这买卖已经让同行分了利, 却没料到事还没完,衙门里官老爷把东西呈送上去, 上面要给他奖赏。
  对那些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说,做工匠是自甘堕落,哪怕给朝廷做工也没啥值得羡慕。
  可程家是什么出身?
  祖宗八辈全是庄稼汉, 往前数个两百年家里也没出过什么大本事人,是这等出身, 能飞上京城受工部衙门管给朝廷做活,那叫时来运转飞黄腾达。这一迁上京城,只要他努力些把手艺学好,那以后子子孙孙都不用愁,这一行就是凭手艺吃饭,这手艺嘛,父亲传儿子,儿子传孙子。
  跟过来听热闹的都还在恭喜他,上京城啊……那是大家伙儿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年头出趟远门很不容易,不完全是因为交通不便,还有就是朝廷有心管制,像他们做买卖的,在乡与乡镇与镇县与县之间走动不难,要出禄州府就需要衙门同意。你要是身份人,弄个路引不难,平民百姓说不出个一二三想走出去不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程家旺要奉命上京,那多让人羡慕?
  禄州这边哪怕称不上是穷乡僻壤,比京城也差远了。
  京城那是天子脚下。
  地痞流氓都比本地少些。
  大家都在羡慕程家旺能在京城落脚,这里头最淡定的当属何娇杏。这种因为有突出表现被上头领导看中要带他去重点培养的事情,在后世还蛮多的,是人才本就该有特殊待遇。
  至于说本地百姓向往京城觉得京城哪里都好,她上辈子也见过很多拼了命都要往大城市跑,真说起来,外面好,本地也不是那么差。
  大地方繁华,好做生意;小地方清静,好过日子。
  心里这么想着,她也没扫大家的兴,听他们恭维得差不多了才提醒说:“老四你是不是该赶回去跟弟妹商量看看?弟妹这不还怀着身孕?怕不方便赶路。上头让你收拾收拾跟着就上京,要等到弟妹生完出月子也不现实,估摸只能先把人安置在本地,等孩子生下来,大一点再带上京城去。这样你就只能自个儿先走,上京把地盘踩熟了置下房舍再来接人……偏你俩成亲才一载,这就要分隔两地,弟妹恐怕不会好受,你早点回去把好消息说给她听,也说点中听的哄哄她。”
  刚才只顾着高兴去了,大家伙儿全都疏忽了这点,还是何娇杏将心比心想到袁氏。
  站在家里人的角度,程家旺能有这般造化,大家都很替他高兴。
  带入袁氏的立场想想,她心情恐怕会相当复杂。哪个女人愿意跟爷们分开那么远?说是说她在家里生孩子,等孩子大一点再带上京城,真要等到孩子能搭马车赶路咋也得有个一岁,要不谁敢随便往外带呢?这么看至少也要分开一年多时间。
  这一年多,程家旺他自己在京城,难保袁氏不多想。
  要是同样的事放在自家,程家兴要出去那么久,何娇杏估摸自己也会常常惦记,怕人在外头遇上啥事。只是惦记还好,假如说做媳妇的对她男人不够信任,还要担心他在外面跟别人好上。
  他只身上京城能没个孤单的时候?那就是趁虚而入的大好时机。只怕一两年不见,好不容易夫妻重逢你成了多余的人,他跟前已经有个知冷暖的。
  这种心情,也只有同样为人妻的才能体会。
  爹娘兄弟都不会想到这里,他们替程家旺高兴都来不及。
  何娇杏像这样说了以后,程家旺才要去跟大哥打招呼,准备回木匠铺去,程家兴赶了马车出来,又包了些月饼,说送他一程。兄弟两人这就往镇上去了,何娇杏他们回到铺子里面,又说了几句。
  黄氏的意思是,这回是不是该回乡开个席面,热闹一番。
  何娇杏跟刘枣花都在她跟前,纷纷点头说是应该这样。
  “开席还是小事情,老四这一走,三五七年未必能回来,甚至可能就在京城里定下了,娘得想想是跟去京城里过好日子还是留在老家这头。”
  这还用想?
  “他做木匠活的用不着我照看,有他媳妇帮衬就够。我啊,要不是老三太能折腾,我都不会搬来县城,像我们这种人,在乡下更自在,出来拘束得很。”
  黄氏是知道的,假如不是她儿子买卖做得好,有钱,县城里这些未必看得起她。真要是一穷二白的出来,要找个人说说话都不容易。
  县里面尚且如此,进了京城怕是更不好过。
  再说衙门里的小吏拿的钱还没有做买卖挣的多,她过去帮不上啥忙还多个人吃饭,那不是给儿子添乱?
  黄氏想了一圈,咋看老四那头都用不着她,她还是踏实跟着三儿子,帮衬这头。
  刚才都顾着高兴,高兴过了才想到诸多不便,刘枣花本来很羡慕的,程家旺卖风扇挣了大钱她就羡慕,现在还要上京城,叫她看来是一飞冲天了。这会儿听财神爷说了几句,她才看到这背后的麻烦,又想了想四弟妹的处境,不禁感慨:“怀孕的偏偏是四房,要是二房的那不就皆大欢喜了?”
  这么说也没错,黄氏还是横了她一眼:“你在我跟三媳妇跟前叭叭几句我懒得说你,这要是说到杨氏跟袁氏那头,生了好歹,我是要收拾你的。”
  “娘说啥呢?我有那么缺心眼?您放心吧,回头见着四弟妹我肯定帮着好好劝她,让她放宽心把肚子里的娃生下来,别想那些有的没的。不是我说,程家爷们不说本事好不好,对媳妇儿总没话说,老四在镇上学徒弟那些年也没跟谁搅和,到头来还是老老实实娶了袁家的。真要说在衙门当差的油水未必有咱们开铺子多,与其担心老四,我家这个跟老三不是更危险?尤其是老三,生意做得忒好了。”
  正说着,刘枣花不经意看见何娇杏白生生的一双手。
  回想起她收拾人的架势以及她在长荣县里的“美名”。
  “……不过就哪怕来再多人搅和,老三那聪明劲儿,能上了他们的当?”
  话分两头,程记这边婆媳闲磕牙时,程家兴跟程家旺也说着话进了镇子,马车在木匠铺门前停下,程家兴把马儿拴在旁边木桩子上,让铺子里做活的帮他看着点,提着月饼随老四一道进了后面院子。
  他进去时,程家旺已经把衙差说的那些原封不动转给他丈人,他媳妇儿也听见了。
  作为领他入门的师傅以及老丈人,袁木匠还是很高兴的,高兴并且庆幸自己早先看出程家旺人踏实聪明早早把女儿嫁给了他。作为工匠,手艺被朝廷肯定并且吸收进工部给皇上造行宫建园子,那是许多人的追求。女婿年纪轻轻有这造化,他不是等闲之辈。
  就不指望他进京城后能隔着千山万水帮这边,只要让大家伙儿知道他袁木匠的徒弟兼女婿手艺被朝廷肯定了,这木匠铺能不红火?
  袁木匠拍着程家旺的肩膀接连说个三个好,这才回头去找他闺女。
  袁氏往前走了几步,问:“是说让你跟着就上京城去?我该咋办?从咱们这头出远门都要乘马车,马车那样颠簸,我怀着娃怕受不住。”
  “我也想了,你就在这头把娃娃生下,等他有个一岁多再带着一起上京城来吧。你要是跟我一道别说赶路要吃苦头,到了京城也少不了事,咱们大老远上京,不置房舍?”
  “照这样说,那就要分开一两年时间……”袁氏没说得那么明白,也看出她不舍。
  可就算再不舍得也没法子,上面说了让收拾好跟着就动身,稍微耽误几天是没啥,要拖沓大几个月就不行。袁氏还不知道哪天生,就哪怕生下来,也没有带着那么小的娃娃赶路的。这已经是秋天,一路往北越走越冷,挑在这时候出门奶娃娃哪受得住?
  程家旺把道理说明白了,其实不用他说,袁氏自己都能想到。但就算能想到,心里面的担心和不舍也压不住。
  她前头还高兴成亲不久就怀上了,心道这就怀上别人总没话说,以后的日子该要好过。不想程家旺有如此造化,要赶路上京她这肚子就成了负累。袁氏知道自己只能留下,等娃大些了再去跟男人汇合,那最少也是一两年的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