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闲唐> 闲唐_分卷阅读_295

闲唐_分卷阅读_295

  李泰沉着一张脸坐在那,觉得回长安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一直在相州。他甚至有点想念一路奔波去高丽的日子,那时候天高地阔,沿途的风光虽不怎么好,却也比每日闷在一隅之地要强。
  阎氏见李泰情绪不高,不由伸手握住李泰的手。
  李泰看了看阎氏,叹了口气,轻轻回握阎氏的手。若是以前,他肯定很高兴回长安,但是他既已知晓李二陛下从来没有让他一争太子之位的意思,现在被召回京也没什么可高兴的。
  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李治这个人选比他好多了,同样是母后的儿子,还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条件天生就比其他皇子要优越几分,也更容易获得各大世家的支持。在这方面,连太子都不如李治,毕竟太子和李元婴关系好,李元婴整天胡搞瞎搞,却好巧不巧地搞到了世家头上:李元婴降低了纸价,在各地建图书馆供读书人免费借阅,在滕州兴办新式书院让滕州所有适龄小孩都有书可读。
  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吗?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可是这对世家来说不是好事,世家之所以以自己的家世为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以诗书传家。这一切本来只属于他们,连收寒门弟子入门下教导都是他们的慷慨施恩。
  结果李元婴横空出世,硬生生把纸价变得低廉无比,把读书变成寻常百姓都能享受的普通福利。哪怕没有人敢明说,暗中对李元婴恨得牙痒的人绝对不少,至少曾经有人来接触过李泰,问李泰要不要一起摁死李元婴。
  平心而论,搁在几年李泰最想弄死的人就是李元婴,他也确实下手了。可现在不一样了,李泰的心态和过去几年完全不同,他现在不想李元婴死,他就想看看李元婴还能怎么蹦跶,能不能蹦跶到把那些踩高捧低的人气死!
  所以,李泰虽然不会特意去坏某些人的好事,但也不会掺和进去,平白让自己惹上一身腥!这是李泰这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凡想要对李元婴下手的,最终全都会死得很惨!
  李泰对阎氏说:“回到长安了,你想走动的就去走动,实在不想走动的也不勉强,我们在府里读读书习习字,日子过着也挺舒坦的。”
  阎氏点头。要说谁最高兴李泰的转变,那肯定是阎氏无疑。
  以前李泰要争,她总日夜忧心,很怕一觉醒来天就变了。这次李二陛下下旨召他们归京,她也只有担忧没有欣喜。现在李泰说出这样一番话,不管是真心的还是有意安抚她,她都安心了不少。
  相比李泰这边的平和,晋王府就热闹多了。晋王一家入府之后,管事们忙碌地把带回来的箱笼一一放好,迅速接手府中事务。作为晋王妃,王氏并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叫乳娘哄好三个孩子之后便对镜梳妆。
  铜镜中的女子年纪还不到二十,她相貌出众,身材窈窕,根本看不出已经生过三个孩子。相比出嫁时的羞涩,她现在已经能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由世家悉心培养出来的一切,她美丽又端庄,而且有着寻常女子难以企及的聪慧和眼界。
  铜镜之中,她的双目熠熠发亮。
  李治逗三个孩子玩了一会,走到铜镜后看王氏梳头,蓦然对上了王氏那明亮的眼睛。自从知道他们要回京,王氏的眼睛总是带着这样的亮光,让李治有些心慌。
  王家大舅哥给他分析的那些事,李治也觉得李二陛下可能是那个意思,但是李治心态转不过来,因为从小到大李元婴都和他说,那些皇位之争和他们没关系,没了大哥还有三哥四哥,哪里轮得到他头上?
  李治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之余,还因为王氏和王家大舅哥的态度有些不舒坦。他什么都还没说,他们已经帮他做好所有的规划,连拉拢什么人、在父皇面前怎么表现都帮他想得非常周全。
  他真要去争,是他自己争来的,还是他们帮他争来的?要是他们帮他争来了那个位置,他以后又该怎么对待王家?
  李治心里百转千回,却没好和王氏说出这些想法。毕竟他都还没想好要不要争,真要争也不一定能成,这就考虑这些未免太早了点!
  两边休整了一夜,第二天早早入宫去觐见。自从儿子们去就藩,李二陛下很少看到几个成年的儿子凑得这么齐,他打量了几个儿子一眼,对他们勉励了一番,父子之间虽然不算冷淡,但也说不上亲近。
  李承乾作为兄长,即便知道李二陛下召回他们的用意,也必须拿出兄友弟恭的胸襟来,在东宫设宴款待久别的兄弟们。都是成年人了,场面话大家都会说两句,一顿酒吃下来倒也算是宾主尽欢。
  送走一干兄弟,李承乾坐在屋里吃茶醒酒,便听有人来报说有李元婴的信。他还没让人呈上,一旁乖乖跟着喝茶的李象已经跳了起来,高兴地问:“有没有我的信?幺幺有没有写给我?”
  李象这几天也挺郁闷,小孩子是最敏感的,就算李承乾他们没在他面前说什么,他也能从夫子们的言谈间感觉到东宫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李象不喜欢这种感觉。
  听人说李元婴来信了,他自然高兴不已,他最爱看李元婴的信了。
  送信的人看平时稳重老成的小殿下难得露出小孩子心性的一面,不由莞尔,抽出比较厚的那封递给李象:“这是滕王殿下给您的。”
  李象一看,这么厚,更高兴了,捧着跑到一边拆信。李承乾见儿子乐成个小傻子,心情也好转了不少,拿过李元婴的信拆开看了起来。
  李元婴提议他去看看他们的海港和海师。
  这段时间朝中人心浮动,大多在观望着看看哪边胜算大才往哪边下注。李元婴不是朝中重臣,他只是个已经就藩的藩王,这趟浑水他本来可以不掺和的。李元婴却没有置身事外,还主动邀他去滕州,主动提起李德謇和杜荷是他的人、他们所率领的海师也是他的。
  就算这世上没人看好他这个太子,李元婴还是会站在他这边。
  李承乾感觉这段时间堵在胸口的闷气蓦然散去。
  现在他还是太子。
  既然他当了这个太子就该好好当,要不然会辜负很多人的期望。弟弟们回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他这个当哥哥的应该表现出兄长的气度来。要是有人挑动弟弟们一争太子之位,他就好好看看这些人能对他这个太子做什么!
  这一次他绝对不会再轻易受困于人。
  李承乾心情明朗起来,转头看儿子还在看信,有点好奇李元婴给儿子写了什么,怎么看起来比给他的信还要厚上几分!李承乾耐心地等李象读完信才问:“你幺幺给你写了什么?”
  李象也没瞒着,把李元婴在信里写的东西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给李承乾讲了。他兴致勃勃地说:“幺幺在滕州办了个书院,我也要在东宫办个书院,让大家都来弘文馆读书。我们皇家子弟不能输给别人,等我们学好了,全都要像幺幺那样考个进士!谁考不上谁丢人!”李象把自己的打算说完了,拉着李承乾的手央着他同意这件事。
  李承乾道:“这个你得和你皇祖父商量。”
  李象表示没问题,他一会写个计划书去征求皇祖父的意见。李象说干就干,信心十足地抱着信去自己的小书房,捋起袖子按照李元婴在信里给的框架写计划。
  李承乾看着儿子风风火火的背影,感觉李元婴在自家儿子心里的地位比他还高,李元婴隔着老远都能怂恿他干着干那。儿子都这么有干劲,李承乾自然不能落下,他想了想,也准备写封折子给李二陛下,表示自己想出去看看民生民情。
  重点是想看看河南道的民生民情。
  以后可以再去去别的地方。现在朝中有这么多兄弟在,不缺他一个,他正好可以脱身出来好好看看大唐的大好河山,总不至于一辈子生在宫中长在宫中,根本不知道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不知道百姓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君王。
  至于他离京后会不会遇到什么意外,朝中会不会有什么变故,李承乾也耍了次赖,表示有父皇和这么多弟弟在他很放心,他相信父皇和弟弟们。
  有些说不出口的话,李承乾也趁机写在了这封折子里。这都是受李元婴的启发,有些事当面说可能难以启齿,但是写出来就简单多了,只要你足够不要脸,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这时李二陛下还不晓得儿子孙子都被李元婴怂恿着来给他找事。他听人说李元婴的信到了,没搭理,平静无波地把面前的折子都批完了,再吃了碗茶,确定实在没事可做了才叫人把李元婴的信拿来。
  李二陛下倚在凭几上读信,只看了一段脸色就黑了。谁给这小子的胆子让他敢对他的决定指手画脚?!
  还口口声声说什么“如果是我儿子”,他儿子生了吗?他现在儿子影都没有,而且照他说的“王妃还小还不能生孩子”,估计接下来几年他都没儿女可以得瑟!就这么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还敢一口一句“你不疼大侄子我来疼”,他的太子用得着这混账东西来疼吗?
  李二陛下看完李元婴的信,脸色黑如锅底。他下了旨意那么久,也只有李元婴敢跑来和他说这些话,连长孙无忌他们都只是隐晦地让他要三思,他真下了令也没人阻拦。
  大家的意见都很一致,太子确实需要磨练磨练。
  没谁觉得真的要动太子,他们都想看看有哪些人是想把太子拉下去的,有哪些人有意换一个能由他们掌控的君王。事实证明张口吞下这香饵的人并不少,很多潜藏在背后的家伙慢慢也会显现出来。
  这么多人里头只有李元婴直接写信骂他对太子不好、不疼爱太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