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我在红楼修文物> 我在红楼修文物_分卷阅读_225

我在红楼修文物_分卷阅读_225

  孟氏第二天清晨慢悠悠地起身, 出了一会儿神,便先让孟大到街面上打听石喻中举的事。她兀自想不通,去岁石宏武接到家书,晓得石喻过了府试,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她当时还庆幸来着,算着石喻就算是能中举,也得等四年以后。怎么竟会在这个时候中了举呢?
  这时候关于今年中举的举子已经流传了不少消息出来,例如解元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子弟,第二名第三名则都曾得名师教导。出乎诸人的意料,解元竟盖过第二第三,拔得头筹。
  石喻作为此次中举的举子中,最年轻的一人,同样被人议论。他是景山官学的学生身份,昔日被官学相中了所以破格参加科试的事情便也渐渐传开。孟大打听到了,赶紧匆匆赶来告诉孟氏。
  孟氏得知这番前因后果,反而笑了一声,心道难怪丈夫的长子给了自己这么出其不意的一击,原来是没走正道。既然他没走正道,就真别怪旁人有空子可钻。
  想到这里,孟氏便道:“走吧,去永顺胡同。”
  临走之前,孟氏命:“先将房钱结了!”
  孟大忍不住多嘴问一句:“您真觉得……咱们今天能在永顺胡同落脚?”
  孟氏低头看看指甲,凤仙花刚染过的,鲜艳夺目。她淡淡地说:“怕什么,哥儿与姐儿都是石家的骨肉。他们凭什么不让咱们落脚?天底下都没有这个理儿。”
  孟大赶紧应下,当即结了房钱,又将孟家上京的车驾一起从客栈后院里赶出来,浩浩荡荡地往永顺胡同过去。
  到了永顺胡同那里,只见石家赐宅依旧铁将军把门。孟氏不免惊问:“不是昨儿说好了的?今日在永顺胡同见的么?”
  孟大去忠勇伯府问过,赶来回话,道:“奶奶,咱们来晚了!那边已经来过了,祠堂也开了,祖先也祭告了,然后人就走了。”
  孟氏低头,伸手去抚自己的鼻梁,心想:都是那千刀杀的宏武,总说他大嫂多么多么心慈,大侄子多么多么实诚,怕是给长房骗了。这石家的长房,听起来硬气的很,早就拿定了主意,一点儿都不给自己母子分毫的面子。
  不过,她坚信,石家不给她面子,总有人会看在戍卫西北的守备石宏武的份儿上,给她一点面子。
  “去,递守备的帖子,求见忠勇伯。”孟氏吩咐。她想,昨晚也就算了,毕竟头一天抵京,各处都人仰马翻的。但是今日,她亲自递石宏武的帖子,以守备夫人的身份相见,请忠勇伯富达礼这个族长出面,让石家接受这两个石宏武的骨血,这不过分吧。
  石家若是接受了哥儿和姐儿,她以孩子生母的身份随着一起住进石家,这也不过分吧。
  只要待她住进石家,凭她的手腕,还有什么笼络不来的?
  孟氏拿定了主意,那边也很快见到了富达礼。
  “妾身给大伯请安!”孟氏快步上前,行了个蹲礼。“唯哥儿,真姐儿,来拜见大伯。”
  孟氏膝下一子一女,儿子石唯已经将满九岁,闺女单名一个“真”字,也已经快要七岁了。两个孩儿给孟氏教得颇识礼数,一起上来给富达礼行礼,拜见富达礼。
  富达礼看着两个孩儿的相貌,不由也暗自叹息。这两个孩子,石家不认便也不可得。唯哥儿的相貌肖似石宏武,若是与喻哥儿站在一处,旁人一望既知这两人是兄弟。而真姐儿应当是像孟氏更多些,可出奇的是,姐儿这副眉目五官,竟与已经故世的二福晋有几分相像。一时令富达礼唏嘘不已。
  他晓得这两个孩子一定是石家的血脉,回头见了老太太,老太太也怕是要疼的。
  只是,大人之间的争端,却落在孩子头上,将孩子做了棋子工具,这……
  富达礼想到这里,便和颜悦色地对孟氏说:“……不用客气,请先带哥儿姐儿入内,让老太太见一见吧!”他一时不知该称呼什么才好,索性用“……”代替。
  孟氏精明,一听便知富达礼心中尚在摇摆。但眼下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先带着两个孩子去见一见伯府的老太太。她知道老太太在自家的事上一定有发言权,当初富察氏能逼得石家宏文宏武兄弟俩搬出伯府,今日就也能选定谁才是石宏武最合适的妻室。
  一时孟氏进了内宅,富达礼所料不假,果然富察氏见到真姐儿就想起二福晋,当场抱着哭了一回,见了哥儿,也说好。问起孟氏什么时候抵京的,孟氏便说昨儿个。
  大约是石家不常在永顺胡同居住的缘故,富察氏老太太竟没想起自家隔壁还有一处石家名下的赐宅,当即问:“椿树胡同那里去过了么?不过他们那处地方不大,你们这么多人过去,一时也未必住得下。你进京之前,宏武是怎么吩咐的?”
  孟氏恭顺地低着头:“外子只说让妾身一切听老太太吩咐。”
  富察氏摇摇头:“我没什么可吩咐的。你一切与宏文媳妇商量,听她安排便是。”
  孟氏心想,关键是人家没有任何表示啊,当即委委屈屈地将昨晚的经历说了出来,最后道:“妾身从未见过大嫂,又是独自来京,只怕大嫂也不认我这个弟妹……昨日管家上门苦求,大嫂也未曾答应让哥儿和姐儿在隔壁先住下。”
  富察氏见过真姐儿,一时悲伤,便头痛起来,随口道:“你说隔壁啊,那是皇上赐给咏哥儿的院子。他们一家也不时常住,不过年节时过来陪我这老婆子说说话。宏文媳妇是个好说话的,你上门好好说,她会给你们安排的。”
  孟氏就等着这句话,赶紧谢过富察氏,富察氏却有些头疼受不住,扶着佟氏的手先回去歇着了。
  一时孟氏出来,只告诉富达礼说:“大伯,老太太刚才发话了,说是请您出面与我家大嫂打个招呼,好安排我们一大家子在隔壁住下。”
  富达礼想了想说:“成,我遣人去与弟妹说一声。只是这隔壁的宅子呀……”
  孟氏马上接口:“哪儿敢劳烦大伯的人,既然有大伯这句话,妾身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也不等富达礼说完,先抢着谢过富达礼,然后叫了孟大进来,当着富达礼的面,把刚才老太太“发的话”和富达礼的“嘱咐”,一起都与孟大交代了一遍,命他再去椿树胡同跑一趟,“别忘了转告大嫂一声,我们娘儿仨在这忠勇伯府候着。”
  富达礼冷眼看着孟氏这般行事,也没说话,待到孟氏交代完,自己告了个罪,说是还有旗务要处理,便去正白旗旗署了。孟氏母子三人便留在伯府待客的花厅里。
  也不晓得过了多久,孟氏已经将手中一盏茶喝得发白了,两个孩子都有些疲劳,石唯依旧端着架子坐着,真姐儿却已经有些委顿,蔫巴着缩在孟氏身边。
  终于,孟氏等到了孟大回来。这孟大头上沁着一层细汗,对孟氏说:“奶奶,那边石家大夫人说了,这永顺胡同的宅子是赐宅,是皇上追封先大老爷的时候,赐下给石家大爷的,与石家二房无干。”
  孟氏“腾”的一声就站了起来:“大嫂真这样说?”她只觉得脑海里“嗡”的一声,觉得被丈夫坑了。早先就听过丈夫说起,石家在永顺胡同有一处三进的院子,可是石宏武就从来没有说过,这房子不是赐给整个石家的,而是单赐给石家长房的。
  孟大便点点头,还说了:“大夫人言道,有圣旨为证。大夫人还言道,忠勇伯爷可能也是将旧事忘了,才会说那样的话。石家的意思,毕竟是赐宅,不能当等闲住宅来用,所以若非年节与祭祀,轻易不开。咱们要住……怕是不便。”
  按理说,石家长房若有间三进的院子自己住着,不让没分家的弟弟一房进门确实是理亏,可是如今石家长房自己都没住这房子……
  孟氏一时暗叫失策,她满心打算着,先发制人,一到京城,不管怎么样先住进石家。住在永顺胡同的宅子里,她可以一面结交石大娘,软化石大娘的态度,一面又可以顾着忠勇伯府,得伯府中人的襄助。可是千算万算,没算到的是——这座赐宅,人家根本就不住,而自家,则根本没权利住。
  到了下午晌富达礼回来,庆德一路小跑地过来与兄长说话:“大哥,宏武媳妇的事……”
  富达礼看他一眼,庆德立即改口:“孟氏的事……既然三弟妹不肯松口,大哥你为何不做个和事佬,从中调停调停。或者让孟氏在伯府先住下,找个机会将三弟妹请来,让两边说和说和岂不好?这刚到的哥儿姐儿我也见了,可怜见的,真跟宏武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
  富达礼轻轻咳了两声,晓得早先庆德收过四川那边的厚礼,此刻自然帮着四川说话。
  富达礼想了想便说:“莫非,二弟院里,有空院子能腾出来的?”
  庆德脸色一变。
  富达礼双手一摊,道:“庆德,你大哥这边,实在是腾不出地方还能住人了。若是你能帮大哥想想办法,这是最好!”
  庆德就是个嘴上会说的主儿,真要他出力,出院子出地方招待人家,他哪里出得出来?
  近两年人口繁衍,忠勇伯府老伯爷所出的嫡支就已经将府里上上下下全住满了,三弟观音保在外为官,多年未归,连他的旧院子都让小辈们暂住着了,如何还有地方招待孟氏和她带来的这么多人?
  庆德当即道:“大哥说得对!”
  富达礼:……
  庆德:“弟弟知道一个很是稳妥的客栈,地方又大又洁净,日常也没有闲杂人等相扰。很适合孟氏她们。弟弟这就去告诉她们去……不,还是让弟妹出面去说吧!她们女眷在一处,更谈得来。”
  富达礼淡淡地点了点头,随便庆德安排去了。
  他自己则独自回到外书房,双手互握,使劲捏着手上的骨节,伴着轻轻的“嘎啦”声响,他将头深深埋在两臂之间:
  今日孟氏的做派,他算是见识到了,这本能地令他心生不喜。可是孟氏所出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天真未凿,心性尚好。这令他心中多少生出一番不忍。石家二房两头相争,孩子是最无辜的,可这嫡庶之争,两边必定有一个输家——
  宏武啊宏武,你就竟在想什么呀!富达礼忍不住想。
  且不说孟氏在忠勇伯府枯坐无奈,只得听从安排,另找了一间“稳妥”的客栈住下,石喻今日的安排极为紧凑。
  石家人一大早就一处去忠勇伯府,石喻亲自去拜过老太太富察氏和大伯富达礼,拜谢各位长辈的教导,随即石大娘领着石咏与石喻,去了石家祠堂,将这好消息告慰石老爹的在天之灵,告诉他子弟都已渐渐成材,石家已呈复兴之相。
  石喻却并未在忠勇伯府过多停留,他身为一名新科举人,赶着要去赴“鹿鸣宴”,在那里,他将有机会见到主考副考等朝廷官员。主考官陈邦彦便是石喻的“座师”,副考官则是“房师”,其余考官为“受知师”。在这鹿鸣宴上,石喻需要一一拜见。
  此外,所有出席鹿鸣宴的举子,都将是石喻的“同年”。将来他若进入官场,这些人将是他的第一批人脉。石喻年纪最小,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合,独自前往,多少有些惴惴不安。
  石咏却鼓励弟弟,让他依着以往在忠勇伯府、景山官学与人相交的态度去结交便是。毕竟石喻虽是旁支,可也是大家子弟出身,日常见得多,眼界自然随之而高。不是石咏谬赞自家弟弟,这次取中的举子之中,恐怕有些一向死读书的,论起社交能力,还不及石喻呢。
  果然不出所料,这次“鹿鸣宴”上,石喻小小年纪,便取中了桂榜前排,又兼待人有礼,对答自如,赢得了不少好感。
  然而“鹿鸣宴”上,还有一件极其吸引人眼球的,则是桌上放置着的玻璃酒瓶,以及瓶中所盛的“鹿鸣酒”。
  第291章
  顺天府这一科总共取了一百二十余名举子。鹿鸣宴上济济一堂, 举子们一席二十人坐着,座师房师等或穿插其间, 或择一席就坐, 与举子们寒暄交谈, 气氛颇为融洽。
  摆在席间助兴的, 是一种贴着“鹿鸣酒”酒标的玻璃瓶装酒。瓶中酒浆呈淡金色,并有一种淡淡的桂花香味。饮者初时不觉,但只要饮过一两口, 便会觉得这桂花的香味萦绕口齿之间, 经久不散。
  这玻璃瓶盛酒本就不多见,此间举子也并非人人出身高门富户, 这种东西更是见所未见。因此自从鹿鸣宴开席, 不少人的目光便一直在这鹿鸣酒上打转。
  “看着好看,闻着也香, 就是饮入口觉得一般, 略有些酸味儿。”本次乡试取中的“亚元”, 也就是第二名荀伯符饮了这酒之后,认真评价。
  第三名经魁文哲明笑笑道:“伯符兄此言差矣,这种酒, 与昔日京中曾风靡一时的‘金风玉露’、‘凌雪傲霜’那几种酒一样, 这种酒且得配上些菜式,入口才美味。所谓餐佐酒,酒佐餐,两相匹配, 相得益彰。”
  他说着就着手中的玻璃盏饮了一口,便道:“据我看,这酒配席上的烧鹿尾儿最好,好酒解腻增香,诸位不妨试试。”
  席上坐着的举子那里见过这种门道?纷纷举杯尝试,不管这酒肉入口是否真如文哲明所言,一概都胡乱称是了,纷纷夸这文经魁见识不凡。文哲明便得意地与荀伯符互视一眼,又看向坐在荀伯符一旁的解元刘南山。
  这刘南山出身贫寒,来自京郊昌平农家,年纪不小,已经奔三十去了。这次竟然取中解元,盖过荀文两人一头,令荀文两人各自有些不服气。荀伯符与文哲明是师兄弟,师从大儒陈谨,这一位便是如今湖广总督陈诜的兄长。这两位一向有大儒教导,一向信心满满的,结果放榜的时候得知被个土包子压了一头,别提多憋气了,于是想着今日在这鹿鸣宴上,要想办法让刘南山出出丑。
  于是文哲明便举杯向刘南山,问:“不知刘解元以为这酒如何?”
  刘南山一直不怎么说话,这时候被问到头上,才端起面前的玻璃盏,仔细闻了闻味道,又尝了少许,最后说:“这酒当就是俺们村儿酿的。”
  这话说出来之后,席上一片安静。早先举子们都将这“鹿鸣酒”夸上了天,待听说这酒就是刘南山家乡所酿的土酒,这天上地下的差别,让众人一时都半信半疑。刘南山却举着玻璃盏,看着杯中酒浆清透的色泽,说:“这个就是杏酒,用杏子酿的,待酒完全酿成,再加桂花,熏染香气,便得了。”
  “这么简单?”文哲明觉得不可思议,“你可知这一瓶‘鹿鸣酒’在市面上卖多少钱?”
  “鹿鸣酒”是专门为乡试放榜之后,各地举子庆祝所发售的一款果酒。因为鹿鸣宴只要由各府承办,所以绝大部分鹿鸣酒都被官府采购了去。极少部分流入市场零售,供考中的举子家里私下庆祝,或是往来走礼之用。
  但凡听说过这“鹿鸣酒”的人,此刻听刘南山轻描淡写地说起这酒酿得如此简单,都不敢相信。
  刘南山却淡笑着,道:“你以为这酒简单?原本乡里人用果子酿酒,酿出来与甜水儿似的,没有酒味,且容易腐坏。后来海淀那边有人好心,将法子传了出来,到我们村,村里也没那些桃儿李儿的,唯独漫山遍野的都是野杏。肯去劳作酿酒的,大多是佃户,自家没有地,辛辛苦苦耕一年的田,叫去佃租和赋税,手里没剩几个钱,怎么办?便只有起早贪黑去采杏,家里的女人们便日夜不休不眠,将每一枚杏儿都检查清洗。如此劳作一个月,酿下一坛酒,此后每一个月,都要照看一次,翻动一次……精心侍弄,就如照顾自家婴儿。好容易待到杏酒酿成,为了再制这鹿鸣酒,乡亲们又接连走上几天的路去大兴采那早开的丹桂……”
  刘南山这人说话总有一种乡土气,也因为这个,总教人看不起。可是此刻他说起老家乡亲付出巨大的心力才酿出的这等鹿鸣酒,虽然所言通俗,并无过多文采辞藻,可是他说得无比真实,便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一时这一整桌便都安静下来,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手中的鹿鸣酒。
  可是文哲明却举着杯问:“这真的是杏酒?可是为什么我等饮来,杏味儿一点也无,只有桂花的香气呢?”
  旁边一个清亮的少年声音插口:“鹿鸣酒,自然是杏酒啊!”
  这回插话的却是席上年纪最小的一人,石喻。只见他一面微笑,一面轻轻晃动手中的玻璃盏,说:“文经魁如此,让这酒稍稍‘醒’一会儿。自然有杏酒的气味慢慢散发出来。”
  刘南山听见石喻替他解围,便转向石喻,老实巴交地露出感激的笑容。
  文哲明与荀伯符互视一眼,石喻的话,他们两人都驳不来。因为这的确是品尝各种“果酒”的正确方式,这种法子,只有消费得起这种极为昂贵的玻璃瓶装酒的人家,才可能知道。即便知道,要想亲自尝试一番,还得买得起内务府新出的高脚玻璃酒盏才行。石喻小小年纪,这话一说,立即让人记起他景山官学学生、忠勇伯府子弟的身份,再加上跳过岁试、直接科试的传言,石喻给人的印象,就是三个字:摸不透。
  石喻见一句话,一抬手,就让席间诸人镇住,便笑着活跃气氛,又补了一句:“为了预祝诸位下一次榜上有名,这鹿鸣酒,也必须是杏酒啊!”
  一句话说得众人都笑了。众人乡试得中,考取举人功名在身,可是谁能心甘情愿就此止步?下一步自然是参加会试,赶春闱。就像这乡试发榜叫“桂榜”一样,下一次会试所发之榜叫“杏榜”。所以石喻的意思是,这酒之所以用了杏酒,乃是蕴含了吉祥寓意,祝福在座各位下一次会试也顺利取中,高中杏榜。这道理说得十分完满,就算荀文等人有心想驳,也绝不会为了自己的下一场科考寻晦气。
  这边一席正说话间,那边座师陈邦彦等人已经巡酒巡到这一席,满座的新科举人纷纷起立,向陈邦彦行礼。
  陈邦彦过来,与众人饮过三杯,登时肃容道:“今上一向体恤百姓疾苦,诸位都是朝廷取中的人才,日后入仕为官,切记勿骄勿躁,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为今上分忧……”
  一席的举子,听了这话都以为适才陈邦彦就在一旁,将刘南山等人的一席话听了去。这时他们都垂手听训,不敢多说。
  岂料下一刻陈邦彦话锋一转,说:“在座各位都是今科名次最前的举子。许是各位之中还有个别会对名次有所疑问。本官只说一句,除了熟读四书五经之外,本官也很看重此次的实务策。实务策中愈是言之有物,观点新颖,本官愈是欣赏。若是还有哪位对名次有疑问的,不妨亲来向本官质询。”
  “不敢,不敢!”举子们纷纷向陈邦彦行礼,诸如荀文等人都额头冒汗,心里暗叫倒霉,好好一位礼部侍郎大人,编纂诗书的文官,怎么竟会是个重实务的画风。刘南山则在行礼之余,又真心实意地多补一句:“多谢大人!”
  陈邦彦看向刘南山的眼光颇为温煦,然而他眼光一转,忽然问:“石喻,石喻是哪一位?”
  石喻赶紧应了,只听陈邦彦道:“随本官出来!”
  石喻又“唉”地应了一声,随陈邦彦出去,过了很久才回来。这时他们这一席鹿鸣宴上的鹿鸣酒已经将将见底。这种酒并不算烈,但是众人饮到这个程度都有些微醺,在那令人迷醉的桂花香气间志得意满,于是纷纷联句,作诗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刘南山自谦没什么诗才,所以只在一旁帮人记录。余人拉石喻一起加入,石喻却摇摇手,也说不擅长这个,婉拒了,独自坐下来,慢慢回想适才与座师的对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