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园似锦_分卷阅读_166
余小莲和大舅妈母女,负责煮猪食。养猪场的一个角落里,一排竹棚里五个灶眼五口大锅一起工作,三个人都是做惯了厨房活计的,煮五六十头小猪吃的猪食,难不倒她们。
余小草每天都来帮忙,最主要的任务,是给水池加入灵石水。用浓度极淡的灵石水煮猪食,猪爱吃,而且不生病,长得也快!
京中的朱俊阳,知道了她办养猪场的事,让人送来了几十头小猪,和几车米糠、麦麸和黍面这样的粗粮。养猪场的小猪,此时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头了。
余小草算了算,如果按照一天卖一头的速度,等最先抓的小猪出栏,也差不多能卖到过年了,就让舅舅们停止收小猪崽儿。
一百二十头小猪,每天需要的猪草数量可不是个小数目。小莲和大舅妈三个,光煮猪食都够她们忙的焦头烂额的了,实在忙不过来,又请了已经十二的刘燕儿过来帮忙。
收购猪草的事,提上了日程。余小草找来周珊瑚、钱雅芳和刘.慧芳三个好姐妹,跟她们说了养猪场要一文钱两筐收猪草的事。闲来无事的三个小姐妹,都表示愿意帮忙。
以前条件允许,勤快的人家开春都会抓一两只小猪养着,到过年的时候出栏或卖掉或杀猪吃肉。三个小姐妹以前家中都养过猪,打猪草对她们来说太简单不过了,一天悠哉悠哉地打上四筐没问题!
当得知余家每天至少要收三十筐猪草,以后或许会更多。三个小姐妹商议了一下,先就她们三个人干着,她们忙不过来,不是还有家里的兄弟姐妹吗?以后小猪长大了,猪草需求量多了,再找别人不迟。
说干就干,当天周珊瑚几个,就从余家领了统一大小的竹筐,拿了镰刀,在西山脚下割起草来。钱雅芳带着不太情愿的钱武,刘.慧芳把弟弟妹妹都带了过来。只有周珊瑚孤家寡人,没办法,她哥哥跟着老爹走街串巷的卖货去了,姐姐出嫁,她娘要伺候一群小鸡崽子,家里就她一个闲人。
第一天,周珊瑚赚了三文钱,钱雅芳赚了五文钱,刘.慧芳姐弟三人赚了九文钱。收购猪草,当场结清账目,不够一文钱的,跟第二天的一起结。
一个月下来,刘.慧芳姐弟自己都没想到,能赚到三百多文。现在为了赚点银子糊口,一个零工的位置不知多少人在盯着,遇上无良的雇主,累死累活一天赚不到十文钱。
所以,当刘.慧芳把攥了一个月的钱,交到她娘手中的时候,拴柱媳妇惊讶地问:“慧芳,你哪弄的这么多钱?”
要在以前,三百多文不算多。退潮的时候,挖一天海肠,幸运的也差不多能赚到这个数。可去年灾年,东山村附近的海岸,每天被人潮挤满,滩涂几乎都被翻了个底朝天,海肠都快被挖绝种了。
闺女每天帮着做完家务,就带着弟弟妹妹出去玩了。每次问她,她都说去找好姐妹余小草玩去了,拴柱媳妇没放在心上。没想到,闺女不声不响地赚回三百多文钱。
刘.慧芳把自己帮余家养猪场打猪草的事说了。拴柱媳妇嗔怪地瞪了她一眼,道:“且不说你跟小草的关系了,就凭着你爹跟你余伯伯的关系,咱帮点儿忙也不能收人家钱啊!走,娘带你把钱还给小草去!”
刘.慧芳并不是心疼那些钱,她耐心地道:“娘,你也知道余伯伯和小草的为人,如果我们不收钱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让我们帮忙的。与其找别人,不如我们每筐多塞点猪草,把筐塞得紧紧的,免得小草出了钱,收到的猪草数量却不多。”
在院中晒着渔网的刘栓柱,听了闺女的话,也表示赞同:“孩子她娘,慧芳说得在理儿。你也知道大海哥是个不爱占别人便宜的,不收他钱,说不定将来补偿给咱们的更多!”
栓柱媳妇闻言,犹豫了片刻,才道:“既然当家的你也这么说,那这些钱咱们就收下?”
刘栓柱跟余海一样,是个疼宠孩子的:“咱家慧芳、小英和铁蛋儿都是能干的,一人奖励他们十文钱当零花!再买几斤白面儿,去大海哥家割两斤韭菜,晚上咱们吃菜盒子!!”
三个小的一听,马上蹦起来欢呼。栓柱媳妇笑瞪了男人一眼:“你呀,有你这样惯孩子的吗?做菜盒子就算了,还给什么零花钱!小孩子手松,转眼就能败活了!!”
刘.慧芳把十个铜板放进自己绣的小荷包里,闻言有些不服气地道:“娘,您这话我不同意!!小草妹子比我还小呢!她家的钱都是她在掌着,也没听说她乱花一个子儿。还有小沙(余航小名)和小莲,自己挣的钱都是自己存着的,就连小石头也有自己的小金库。他们哪个乱花钱了?”
英子也点头附和道:“是啊,是啊!小草好厉害的!!她说:钱是挣回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能花钱才能挣钱!!你看小草家花钱,从来不手软,灾年谁家白米白面的吃着,顿顿都有肉……”
栓柱媳妇在闺女脸上捏了一把,道:“咱谁能跟小草那丫头比?那丫头是个金脑袋,随便转一转就能想出个生钱的法子。英子,你要是能比得上她的一半,咱家就让你掌钱!”
英子想了想,有些气馁地道:“我脑子不如小草好使,想不出赚钱的法子来……”
刘.慧芳迟疑了片刻,把自己琢磨了好久的念头,说出来让大人们掌掌眼:“爹,娘!我想抓些小鸡崽子回来养着!我听小草说了,她们养猪是为了在府城开个卤菜店。我寻思着,卤菜店不能光买卤猪肉啊,卤鸡卤鸭什么的,也应该做些搭配着卖吧?咱们村里没多少养鸡的,咱要是把鸡养起来的话,不愁卖不掉……”
刘栓柱停下手中的活计,仔细地思考着,缓缓地点头道:“闺女说的有道理!!”
“有道理啥?孩子异想天开,你这个当爹的也跟着瞎搀和!养鸡,谁不想养?养大了就是不卖掉,也能下蛋生钱。可关键是,谁家有余粮能养得起那一张张嘴!!”栓柱媳妇觉得男人和闺女,都是不靠谱的。
刘栓柱想了想,道:“不行的话,我借大海哥的马车,到远点儿的地方买车麦麸回来。再搭配着野菜啥的,以咱家的条件,养上百八十只鸡,应该还是可以的。”
去年跟着余海猎了几次鲨的刘栓柱,手里有钱后,把自家的房子翻盖了,圈了个大大的院子。现在院子的一边种上了蔬菜啥的,另一边用石头垒个矮墙,再搭几个草棚子,就是一个大大的鸡圈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旧事重提
周家的作坊,在几个村子里收鸡蛋做变蛋,倒是鸡蛋也不愁卖,鸡也有了销售的途径。大海哥的邻居老周家,不就是养鸡发了财吗?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刘栓柱觉得养鸡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栓柱媳妇心里觉得还是不怎么踏实,便让大闺女慧芳去问问余小草。在她的心目中,余小草是个会赚钱的小金草,如果她点头了,养鸡绝对妥妥的赚钱了。
刘.慧芳到余家的时候,余小草心中正琢磨着,如果开卤菜店的话,光有猪肉不行,还得搭配些鸡鸭素菜之类的。素菜好弄,自家院子里种了,过些日子市面上蔬菜也能全面上市。鸭子也还好,隔壁毛氏今年连买带孵弄了几百只鸭雏,每天赶到后院的池塘里,晚上回家再喂些野菜,耗费不了多少粮食。
周家养鸡就没这么乐观了,好在周珊瑚的爹和哥哥走村串巷,跑的地方比较多,能够带回一些廉价的米糠和麦麸。就这样,周家依然不敢养太多的鸡,一百多只鸡,别说供应珍馐楼了,就是光供着余小草开的卤菜店都不一定够!
慧芳姐姐来跟她说想养鸡,余小草当然举双手双脚赞成,并且承诺按照比市价高两文的价格,收购她家的鸡。让她千万别卖给别人了。
刘.慧芳提着的心彻底放下了,她笑着瞪了余小草一眼,道:“咱们两家的关系,别来那一套虚的,到时候就按市价来就成,我们不能总占你家的便宜,你说是吧?不跟你说了,我让我爹娘去收小鸡雏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余家的蔬菜卖了一茬又一茬,转眼十几亩西瓜成熟了。别看今年西瓜比往年种得多,周边的几个城镇和府城,都来人跟余家洽谈了业务。不用余家运输,他们自己来拉,价格按照批发价给他们。
刘虎一家依然在镇上摆摊卖西瓜,能够吃得起西瓜的,根本不差钱儿,别看去年是灾年,丝毫不影响西瓜销售的火爆热度。一个多月的时间,刘虎一家赚的比去年翻了好几倍,足足有二百多两!
去年郡王爷弄了几车西瓜,在京城造成了轰动,房子镇有些心动。他私下里联合小草的三个舅舅,让他们负责运输,他负责京中的销售途径,赚得钱对半分。
府城西瓜的价格,比唐古镇要贵上许多,到了京城更是翻了好几倍。这样的利润,说不心动是假的。柳氏三兄弟一合计,决定干了!房府提供马车,三兄弟从镖局请了几个镖师押车,运到小草干娘的嫁妆铺子。春末夏初,柳氏三兄弟跑了五六趟京城,就赚了上千两银子。
转眼间,到了盛夏,春玉米成熟了。虽说今年入夏后,雨水比较少,玉米本身就是耐旱的作物,加上余小草嘱咐最好用井水灌溉,余家庄子上的玉米长势良好。
收获的季节,余小草陪着老爹坐镇庄子。阳郡王最近两个月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居然一次面都没露。就在夏收的前几天,才匆匆赶来。
“哟!在京中过得太滋润,舍不得出京了?”余小草看到黑了瘦了精神却不错的阳郡王,忍不住怼他。
朱俊阳眯起漂亮的凤眸,淡淡地扫了她一眼,道:“你当爷是你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爷去托莱山剿匪立功去了!!”
托莱山聚集了一群悍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泰安知府上了折子,请求支援。朱俊阳便毛遂自荐,带了一队精兵,深入深山,把悍匪一锅端了。朱俊阳武功高强,战术灵活,带得人虽不多,却以少胜多,把那群乌合之众一网打尽!
余小草听了刘总管绘声绘色的讲述剿匪的经历,一双大眼睛顿时成了星星眼。哇!少年英雄,身手不凡,她见到活的高手了!!
“小郡王,您能一苇渡江、踏雪无痕吗?您能摘叶飞花,取人性命吗?您一出手便排山倒海、所向披靡吗?您能……”
“停,停,停!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以为高手是神仙,无所不能啊!!照你这么说,几个高手往这一站,都能毁灭整个城市?”朱俊阳真想撬开这小妮子脑袋,看看里面都塞的是什么,怎么会有如此离谱的想法。
余小草想想也是,高手又不是*,毁天灭地的武功,估计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存在吧?
看着一棵棵玉米杆上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朱俊阳亲手掰下一穗,扒开外面的苞叶,黄澄澄的玉米粒密密地排列着,颗颗饱满,比去年余家种出来的毫不逊色。
雇来的短工在郡王爷的八百多亩玉米地里辛勤地劳作着,东家给的工钱挺高,掰玉米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连妇女和半大的孩子都能干。反正是按照掰下玉米的重量来结算工钱,多劳多得,短工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往往天没亮就下了地,等晚上看不见掰玉米了才回去。
余家的庄子只有一百多亩地,分给十六多人家照顾,收上来后按照亩产多少进行评比,产量前三名分别得到了五两、三两和一两银子的奖励。
李寡妇母子分到的地虽不多,可产量却在前三之列,虽然不是最多的,却也拿到了三两银子的奖励。李寡妇母子当场就给东家跪下了,她们母子要不是跟对了东家,说不定开春的时候就断粮饿死了。
这两个多月,不但春耕时候有钱拿,月月还有工钱,除去买粮外还有结余。这两个多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子俩每天都能吃顿干的,这是往年根本不敢想的,母子俩不但脸色红润了,还长了些肉,不再一副难民的模样了。
捧着三两银子,李寡妇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她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狂喜过后,她又惶恐起来:最近庄子里也不怎么太平,她们孤儿寡母的,留着这些银子未必是好事!
“东家,能不能帮我们把这些银子,换成粮食或者布匹棉花?”李寡妇也是个有决断的,当即把银钱换成母子俩急需的物品。
余小草也想到母子俩的境遇,接过银子,点头道:“行!这些银子我先帮你存着。等棉花下来,帮你换成棉花、棉布和粗粮!如果你们母子俩有急用的话,也可以找我把银子拿回去……”
当着众人的面儿,她接过了银子。等人群散去后,小草悄悄找到李寡妇,把银子又送到她手中,笑道:“银子,还是你自己掌着,花用得也方便。现在,大家都当银子是我替你保存的,你不用担心被心怀不轨的人惦记上了!”
李寡妇心中感动万分,东家小姐真是有个七窍玲珑心,人又善良。跟着这样的东家,是她们母子的福气。余小草没想到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换来了母子俩死心塌地的跟随……
余小草对今年玉米的产量很满意,玉米棒子普遍比去年大上许多,产量也比去年上涨不少,自家庄子里的玉米亩产最高达到了2600斤,那三十多亩下等田亩产也达到了1800斤的高产。阳郡王那边的产量相对低些,最高的2200斤,最低的1600斤。京城皇庄都是肥沃的良田,种出来的玉米产量跟阳郡王那边高产的差不多。
消息传出后,整个朝堂都沸腾了。在粮食作物亩产普遍在二三百斤的大明朝,玉米亩产两千斤简直是神话,果然不愧是皇上一直心心念念寻找的高产作物。
北方受气候因素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粮食作物普遍产量普遍比南方要低,百姓裹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这一直是朱君凡埋藏在心中的一大心事,能够让大明百姓吃饱穿暖是他毕生所愿。如果玉米的种植在北方普及开来的话,老百姓都能填饱肚子,安生过日子,直接跟大明朝的安定息息相关。
朱君凡决定明年在京城继续扩大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在苦寒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尝试种植玉米和土豆。然后以京城、东北和西北为中心,渐渐朝着四圈辐射蔓延。相信用不了几年,玉米和土豆的种植能很快地普及。
思及于此,皇上龙颜大悦,重重地赏赐了户部上下和阳郡王。朱俊阳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赏赐,皇上还把整个唐古作为封地,赏赐给了他。当然,新建港口的收益,是直接划归国库的!
“皇上,不患寡二话不均,您封赏是不是漏掉了一些有功之人?”阳郡王在朝堂上,再次提醒皇上。
朱君凡笑眯眯地看着小堂弟,对于余家小姑娘,自己这个小堂弟是不是太过上心了点儿?小堂弟对于京中那么多的名门闺秀,都不假辞色,却对姓余的小丫头百般照顾。其中定有猫腻!
“朕知道你所指何事,不就是余家人对玉米种植有功吗?朕正琢磨着,要不要给他们封官,让他们更好地为朝廷效力!”朱君凡心中已经确定,玉米和土豆种植成功,跟他那个小穿越老乡脱不开关系。
第三百五十章 争论
“臣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跟种植方法和种植者固然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皇上您也说了,玉米本来就是高产作物,没有余家或许近两年摸索期玉米的产量不会达到如此高度,但也不会少多少。臣以为,给余家赏赐可以,至于封官嘛……还请皇上三思而行!”
这杨御史自从上次因着余家小姑娘,被皇上斥责后,好像余家跟他有血海深仇似的。上次是反对封女子为官,现在连余家男人的官途也打算给堵上。
朱俊阳尚未开口,户部的刘尚书就抢先一步,道:“杨御史,此言差矣!皇上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老出身官宦世家,估计这辈子连农田都没下过,更不用说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了!一样的作物,譬如小麦吧,同样的良田,不同的人伺候,产量差别几十或上百斤都有可能。这就是户部为什么征求有经验的老农协助种植新作物的原因之一。”
“有经验?刘大人也说了,差别在于‘经验’二字。玉米和土豆,都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新型作物,余家何来经验之谈?”杨御史冷哼一声,对于这个出身泥腿子的刘尚书他向来看不上眼,此时更是不喜。
刘尚书倔劲儿也上来了,梗着脖子道:“不管怎样,余家总结出了正确的种植方法,今年更是亲自来到皇庄指导玉米种植。事实上,去年灾前玉米生长情况,确实不如今年。老臣带领户部上下做了详细的记录,请皇上过目!”
苏然下来接过刘尚书的折子,把它呈到皇上的面前。朱君凡认真看过,发现今年玉米不但长势好,而且生长期比起去年来说,缩短了至少二十天。他摸了摸下巴,这个穿越老乡怎么做到的?
据他所知,皇庄那小丫头只来一次,玉米种植唯一的区别,就是小丫头带过来的所谓“除去病虫害”的药水。看来,一切的关键,就在这药水上面!难道小丫头如前世穿越小说中所写,自带灵泉空间?灵泉能促进农作物生长?
朱君凡为自己的天马行空,而感到好笑。他收起思绪,让苏然把折子在大臣中传阅。事实胜于雄辩,余家人在种田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工部尚书看过后,谨慎地道:“皇上,臣也承认余家在种田方面有过人之处。可世上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不止余家一家。如果种田种得好就封官的话,那匠人中的佼佼者是不是也要封官,商人中的翘楚岂不是也要给他个官做?”
已经升为正二品参知政事的张大人,忙上前道:“所谓论功行赏,现在大明朝重中之重是什么?就是农桑之事!保证老百姓吃饱穿暖,才是国家安定之本!余家种出了高产的玉米和土豆,功在社稷,破格封赏臣以为可行!”
杨御史冷哼一声,道:“张大人,玉米和土豆是皇上让阳郡王找回的高产作物。既是高产作物,即使没有余家,它的产量也不会低的!皇上,臣以为余家不过投机取巧而已!”
刘尚书瞪着杨御史吹胡子瞪眼:“杨大人,玉米和土豆的种子运来的时候,您怎么不说投机取巧一把,给自己挣点赏赐功名?”
杨御史眉毛倒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老夫管得又不是农桑一块儿,何必越俎代庖?”
……
“都不要争了!”朱君凡捏捏鼻梁,被这些老家伙们吵得头疼,他把祸水东引,把问题抛给了小堂弟,“阳郡王,你有什么高见?”
“余家到底是取巧,还是有真本事,明年一试便知!明年开春,同时在京城和唐古两地种植,京城皇庄的良田还是由户部负责,唐古的则由余家负责。明年这个时候,结果自然见分晓!!”朱俊阳对余小草充满信心,他认为没有余小草玉米和土豆的产量绝对不会有这么高的!
朱君凡也觉得再争辩下去,也没啥意思,就用事实来说话吧!当下同意了阳郡王的方法。
朱俊阳用微挑的凤眸,斜斜地看了杨御史一眼,道:“希望到时候,在事实面前,杨大人不要再反对皇上的决定!”
“如果玉米的高产,确实跟余家有关系,老臣自然心服口服!”杨御史自以为成功阻止了余家的封赏,扬眉吐气地冲阳郡王拱了拱手,在“退朝”声中,背着手昂首挺胸地走出金銮殿,像一直斗赢了的公鸡似的。
唐古镇余家的庄子上,已经种上了黄豆。现在,庄子上家家户户手中都有些余钱了,田地就按照往年一样,分到各户人家手中,租子只收四成。庄子里的佃户们更加感念东家的恩德,以前的东家算是比较仁慈的了,还收五成的租呢。现在的东家不但和善,体恤佃农,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还给减了租子……佃户们都庆幸自己跟了一个好主子!
因着玉米收上来后,阳郡王就回了京城。余小草便跟他留下的管事的一商量,也把他的那八百多亩地种上的豆子,等秋收后是继续种冬小麦,还是空着留来年春天种玉米,再由他决定。
炎热的夏季来临了,西山上靖王府的别院已经建好,阳郡王护送母妃来到西山别院避暑。别院建在半山腰上,四周树木苍翠,秀色葱茏。院内亭台楼阁玲珑精致,池馆水廊清幽秀丽,参天古树耸入云霄,假山奇石峥嵘挺拔……靖王妃立刻喜欢上了这别院。
唐古城中从吴县令夫人那儿买来的院子,经过修缮改建后,成了郡王府邸。唐古是阳郡王的封地,怎么能没有属于自己的宅子?
不过,阳郡王很少住进唐古的府邸,在唐古的时候都是陪着靖王妃住在西山的别院中。因为,方便去余家蹭饭!!大家要是知道被他们认为是大孝子的阳郡王,住进西山别院的最大原因是这个的话,只怕要惊掉不少人的下巴!
一场雨过后,空气显得湿润而清新,淡淡的山风吹来,炎热的夏季也显得凉快了几分。阳郡王大马金刀地坐在余家晚餐的饭桌上,看着有些素淡的晚饭,嫌弃地皱起了眉头。夏天,余家的饭菜以清淡为主,不是买不起肉类,而是天热吃不下油腻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