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暴君洗白计划[穿书]> 暴君洗白计划[穿书]_分卷阅读_344

暴君洗白计划[穿书]_分卷阅读_344

  他们在边境四处游荡为的就是打探大萧近来的情况,所以在得知纪星明离开边境走后,他们便即刻发起了进攻,杀得大萧军队措手不及。
  至于边境一城的沦陷,也是因为纪星明中了毒箭,昏迷不醒,无法再继续指挥大萧军队作战,大军才不得不暂时撤离边境,否则怕是要有一般将士折损在那。
  而京都中的人得知大萧兵败后,反应最大的不是萧霁宁,也不是其余大臣,而是纪家的人。
  纪星明是纪老将军的独子,纪家一脉单传,这一代本家只有纪星明和五王妃纪月寒两个孩子,五王妃膝下仅育一位郡主,没有世子,纪星明更是和京渊一样“孤家寡人”,至今都没有成婚。
  于是纪家在得知纪星明身中剧毒昏迷不醒后,不等萧霁宁下令,纪老将军便先向萧霁宁上了奏折请罪,再恳请萧霁宁准许他披挂上阵,远赴边境夺回失守的关州城。
  纪老将军和京钺年岁相近,老当益壮,依旧能够上阵杀敌,萧霁宁也相信他能夺回关州城。
  可光能夺回关州城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大萧的军队不止边境驻扎的四十万,同理,萧霁宁也不信吐蕃就有这么五十万大军,除了吐蕃以外,还有一向对大萧虎视眈眈的突厥需要提防。
  所以大萧不仅要将关州城夺回,还要大败吐蕃军队,将其逼回西域不敢再犯——而能做到这一切的人,只有京渊。
  如此一来,京渊就非去边境不可。
  只是京渊一旦离开京城,京中就再无人能够完全保下萧霁宁了,起码能叫京渊信任的人,没有。
  但无论如何,萧霁宁看完边境传回的战情书后,想也不想就对京渊说:“京将军,你得去边境了。”
  彼时京渊就站在萧霁宁旁边,可他听了萧霁宁的话,却仿佛什么都没听到一般沉默着不说话,就如同御书房里没有他这个人似的。
  萧霁宁也没抬起头来看他,取了紫玉狼毫笔蘸着墨,提笔就开始写加急诏书:“明日你就离开京城,驻北京军全部都得跟着你一块赶赴边境,纪老将军也会率领麾下纪军与你一同前往,还有江云哲。战场上刀剑无眼,没有他跟着你我不放心……还有纪星明伤势太重,已经被军医护着送回京城,不过我觉着他应该不是装的,他……”
  京渊打断萧霁宁的话:“我知道他不是装的。”
  其余将领京渊不敢明说,可纪星明和他明里暗里斗了那么多年,他是个什么样的性子京渊还是清楚的,就像五王爷为了皇位殚精竭虑,然而始终有条底线是他们这类人都不会去碰的——那便是勾奸外敌。
  纪星明一定是真的中了毒箭,才会叫关州城失守。
  “我去了边境,他和五王爷必定杀你。”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就不会在这样的当头杀萧霁宁,京渊伸手握住萧霁宁拿笔的那只手,他想要用力,但又怕弄疼萧霁宁,所以只是轻轻地握着,他垂在身侧的另一只手则紧紧攥成了拳,手背青筋鼓冒,连指节都攥出了白,他的喉结滚了滚,对萧霁宁说:“兵胜之前,他们不会动手,一旦吐蕃军胜利的消息从边境传到京城,他们就会立刻对你下杀手。”
  “宁宁,我赶不回来的……求你了。”
  求你不要再写诏书了。
  诏书一下,就代表着萧霁宁一定要他去边境,他如果不去,就算萧霁宁能够活着,他和萧霁宁之间,也无法再像今日这般了。
  可边境距离京城实在太远,京渊就算不吃不喝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赶路,他也至少需要七日才能赶回京城,京渊自以为他无所不能,实际上如果没有萧霁宁,他的确无所不能——他不会有任何的弱点。
  偏偏萧霁宁是他唯一的软肋啊……
  京渊的语气里,头一次带上了乞求的语气。
  萧霁宁闻言眼瞳骤然缩紧,而后眼眶也开始泛酸,他低头望着自己面前写到一半的诏书,扯了扯唇角笑道:“京渊哥哥,没事的,这一次七皇兄和八皇兄都会留在京城,你也还会留下很多暗卫保护我的不是吗?”
  京渊固执道:“他们我都不相信。”
  萧霁宁仰头眨了眨眼睛,让叫他视线变得模糊的泪雾散去,他对京渊说:“那你总该信我吧。”
  “京渊哥哥,你相信我。”萧霁宁轻轻拨开京渊的手,让自己可以继续动笔将诏书写完,“我不会让自己有事的。”
  京渊终究还是松开了手。
  他静默地站在萧霁宁身边,看着他将诏书的最后一个字写完。
  “以前逼你叫我‘京渊哥哥’,不过是想欺负你,看着你求我罢了。”京渊低低地笑了一声,“如今我倒一点都不想听你喊我这声‘京渊哥哥’,这样你就不会求我,而我也不会答应你了。”
  萧霁宁这个小坏蛋,从来只有在求他的时候才会这么喊他。
  随后,京渊拿起玉玺,替萧霁宁在圣旨上盖印:“我曾经骂过你是个小骗子,宁宁,你什么都可以骗我,但我只希望这次你不要骗我。”
  “就算你骗了我,我也拿你没辙。”京渊拿着诏书,头也不回地离开御书房,“但我一定会来找你。”
  生随死殉。
  是夜,京渊领着萧霁宁亲笔写的诏书,从皇宫回到了少将军府。
  如今京中只有一位姓京的将军了,这个“少将军府”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将“少”字去了也成,只是京渊不常住在这里,他也懒得去弄这些,便将少将军府之名沿用到了如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